我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让“煤代油”梦想成真
时间:2018-02-12    栏目:传媒视角

煤可以当石油用?这不是神话。

1月19日,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发布“中科院2017年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全球首套煤基乙醇工业示范项目投产成功”入选科技创新亮点成果。这个项目就是实现把煤当石油用的项目。

2017年1月,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全球首套煤基乙醇工业化项目——陕西延长集团1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醇工业示范项目打通全流程,产出合格无水乙醇,并平稳运行数月,标志着全球首套煤经二甲醚羰基化制乙醇工业示范项目一次投产成功,我国将率先拥有设计和建设百万吨级煤基乙醇大型工业装置的能力。这对于缓解我国石油供应不足,石油化工原料替代,油品清洁化、煤炭清洁利用及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黑色的煤炭变成了清洁的化工原料,这背后是“2017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化物所所长刘中民及其团队30年来的艰辛探索。

“国家任务在等着我,我必须回来。”

1983年,19岁的刘中民大学毕业,考进大连化物所攻读研究生。此时,大连化物所承担的中科院重点课题甲醇制烯烃研究刚刚起步,导师把他带入课题组,开启了他的煤炭清洁转化事业。

在课题研究中,刘中民了解到,受1973年和1979年两次世界石油危机的影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寻找石油的替代资源,并相继启动了以煤代油的科技攻关计划。1981年,中国甲醇制烯烃研究课题被提上日程,大连化物所承担起这项重任。

“如果实现了煤取代油,多么了不起!”刘中民感受到这项国家战略任务的神圣与崇高。

1990年,博士毕业的刘中民留在大连化物所任助理研究员,正式加入甲醇制烯烃课题研究团队。

“当时正赶上出国热,亲戚朋友都劝我出国,我也曾动心,但还是被这项研究吸引了,这是国家项目,对个人来说也是重大机遇,是难得的锻炼提升机会。”年轻的刘中民表现出超前的战略眼光,“而且我更看重这项技术的前景,石油早晚是稀缺资源,甲醇制烯烃技术将有大作为。”

留下来的刘中民每天泡在实验室里,有悟性又爱琢磨的他很快成为团队新一代主力,1991年,27岁的他就担任了课题组副组长。

1995年,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刘中民团队采用国际首创的“合成气经由二甲醚制低碳烯烃新工艺方法”,完成了流化床甲醇制烯烃过程的中试运转,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斩获多个奖项。这一年,31岁的刘中民被选为课题组组长,成为技术总负责人。

“我当时人在上海,听到任命消息真的很意外,31岁,所里最年轻的组长。激动兴奋之后,我感到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刘中民回忆说。

1996年,刘中民被派到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工作。在那里,他仅用1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2篇研究论文,令法国专家大为惊叹。8个月的交流工作结束后,法方抛来橄榄枝。刘中民没有动摇,毅然回国。

“尽管他们开出的条件很优厚,但甲醇制烯烃技术研究在等着我,国家任务在等着我,我必须回来。”

“唐僧取经还得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呢,没有千锤百炼怎么能成功!”

接力棒传到手中,一个个难题也摆在了刘中民面前。

首先是当时低迷的国际油价,使投资这项技术没账可算。刘中民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也没有找到愿意合作的企业。加之国家正值部委调整,得不到项目支持,国际合作也被拒批,更是雪上加霜。

“没有合作,技术没法转化,导致经费严重不足,设备老旧,科研条件差,技术攻关遭遇瓶颈,一个字形容当时的情形:难!”刘中民笑着说,“那时穷得只剩精神了。”

但他始终坚信煤取代油是未来发展趋势,即便这项技术在当时不被看好,他也要坚持到底。“唐僧取经还得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呢,没有千锤百炼怎么能成功!”

1998年8月,时任中科院院长的路甬祥到大连化物所调研,在所领导的支持下,刘中民抓住机会向路甬祥汇报了项目进展情况,最后得到中科院100万元的特别资助经费。正是靠着这100万,刘中民带领团队得以继续研究。

随着国际油价上涨,2004年,煤制烯烃项目在行业专家的推荐下受到陕西省政府的青睐,划拨8300万元经费,与刘中民达成合作协议。2006年8月,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烃工业性试验宣告成功,每天可以转化甲醇75吨,而国外1天的处理量不到1吨。

2006年12月,沉浸在喜悦中的刘中民又接到好消息,在国家发改委支持下,神华集团投资的包头煤制烯烃项目找到他,双方成功牵手。2010年8月8日,年产60万吨烯烃规模的神华包头DMTO(甲醇制烯烃工艺名)工业装置投料试车一次成功,这是世界上首套大型甲醇制烯烃工业装置,标志着我国率先实现了甲醇制烯烃的核心技术及工业应用零突破。

此后,刘中民又带领团队成功完成甲醇制烯烃第二代技术(DMTO-II)的研发。目前,DMTO系列技术已累计实现技术许可24套工业化装置,技术许可合同额超过20亿,对应烯烃产能1386万吨/年,预计拉动投资近3000亿元,全部投产后新增产值超过1500亿元。

2014年,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当习近平总书记将奖状递到我手里时,我无比激动,这是对我们团队的最高褒奖。”刘中民说。

“当领导就是要搞好服务,让大家安心做研究。”

“如果让您在学术研究与领导管理之间做出选择,您更喜欢哪一个?”

“特别喜欢做研究。”刘中民不假思索地回答,“做研究多好,每天都有新事干。虽然每天都有新挑战,但每天也会有享受成功和喜悦的机会。”

如今,刘中民除担任大连化物所所长外,还被中科院任命为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成为两个研究所的负责人。

“当初组织推选我当大连化物所所长,我是拼命后退,名利无所求,就觉得安安静静搞研究挺好。但是接受任命后,我又拼命向前冲,我得为研究所筹划未来。当领导就是要搞好服务,让大家安心做研究。”刘中民说。

重担在肩的刘中民是个十足的大忙人。但无论多忙,他坚持用电子邮件和同事、学生保持联系。刘中民每天能收到少则三五十、多则上百封邮件,有讨论学术问题的,有汇报工作进展的,也有在读研究生、博士生抱怨洗衣机不够用、宿舍衣柜小了等问题的。他都认真对待,一一回复。

“他们给我发邮件,一定是有困难让我解决。也许他们一辈子就给我发一次邮件,我不回复对我是1%,对他们就是100%。”刘中民说。

同事、学生佩服刘中民的大胸怀、大格局、大视野,更钦佩他的低调、没架子、接地气。

“我是刘中民老师的博士,毕业后留在了大连化物所工作,有一段时间非常迷茫,找不到研究方向,看不到希望,感觉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精神状态很不好。”甲醇制烯烃课题组副研究员于政锡眼含热泪讲起他的那段经历,“刘老师发现我的状态不对,特意找我长谈,他那句‘我不能让你废了’,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是他点燃了我对工作、对未来的希望。”在刘中民的鼓励和指导下,如今的于政锡已成为实验室技术研究骨干。

作为所长,刘中民坚持抓管理和抓研究两不误。为腾出更多精力抓战略方向和机遇,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刘中民把很多事务性工作交了出去。他的目标是带领大连化物所和青岛能源所的专家团队,把握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在化石资源优化利用、化学能高效转化、可再生能源等洁净能源领域,持续提供重大创新性理论和技术成果,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研究所。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