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
为何守着金饭碗却要饭吃?——辽宁科技成果外流调查
时间:2015-07-03    栏目:传媒视角

陈梦阳 王 莹 发布时间:2015-05-05

来源:科技日报

中央级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大部分流向省外,高校科技成果闲置严重……在辽宁,相当一部分科研院所、高校科研成果不能就地转化,而是流向东南沿海省份,使得辽宁的科技创新工作某种意义上“守着金饭碗要饭吃”。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4年未就地转化

今年初举行的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甲醇制取低碳烯烃”项目摘取了本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目前这一技术已经许可了20套工业装置,预计可新增产值1200亿元,然而却一套也未落户辽宁。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副所长梁波对这一技术未能就地转化扼腕叹息。早在2011年8月,梁波就和时任中科院沈阳分院院长的包信和院士、大连化物所副所长王华研究员一起,提出“关于在辽宁推进甲醇制烯烃技术产业化的建议”,却一直没有实现。“关键是,辽宁完全有能力让这项科技成果产业化,对辽宁的经济也是有好处的。”他说。

据调查,中科院在辽宁有6个研究所。这些研究所科研能力强,科技成果转化率高。当初这些研究所设在辽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所的研究方向更贴近辽宁的产业结构,然而,它们的成果并未能在辽宁省内得到充分利用。

国家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在辽宁就地转化方面遇到的问题同样存在于高校中。台盟辽宁省委2014年调研显示,2008年—2012年,辽宁高校仅获奖科技成果就达1345项,但仅有470项科技成果实现转化。

政府、企业存在意识桎梏

不少科研院所负责人和科技研发人员指出,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辽宁各级政府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的服务意识还有差距,不少地方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还停留在口头上。

辽宁是国有企业比较集的地区,由于体制、机制问题,在与科研机构合作或购买科技成果时,最先考虑的往往不是合作或成果本身的实用性和潜在价值,而是将风险防范放到第一位。一位国有大企业负责人的心态很有代表性——如果购买一项成果后没有成功产业化或产业化后效益不如意,那会不会被指责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呢?

据了解,一些科技成果出来后,有关人员专门到辽宁的一些国有大企业去推广,可企业决策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定下来。而南方的民营企业都是主动上门来要技术,并且当场就可以拍板购买。

政府推动、产学研合作跑完“最后一公里”

专家指出,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问题不仅在辽宁存在,在全国许多地区同样存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采取超常规的举措,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畅通“产学研用”渠道。

2015年1月底,辽宁省科技厅、教育厅等六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对省属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转让、许可、作价入股以及对科技人员的奖励方面,大大放宽尺度。

2012年,以东北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为核心,联合宝钢、鞍钢、武钢、首钢四大钢铁企业,中国钢研集团、中科院金属所两家科研院所以及上海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共同组建了“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两年多来,中心牵头的高品质硅钢薄带铸轧等关键技术、第三代核电主管道、高强韧汽车板等高端钢材开发取得重大突破,获得国家级奖励8项,多项技术已在鞍钢、南钢、宝钢等企业得到推广应用。

“中心的组织机构让高校科技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个体、封闭、分散的方式,校企科研院所强强联合,科技创新上、中、下游更加贯通。科技创新的活力更强了、成效也更加显著。”东北大学副校长左良说。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