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
【采访手记】生如大山
时间:2014-03-10    栏目:传媒视角

作者 李白薇

飞行579公里,降落时,漫天的雪花迎接着人们的到来。这一天,大连的气温达到了今年冬天的最低点。穿着厚重的羽绒服还是觉得风从四面八方涌进来。此行,我们将要采访的张存浩院士,比我们更早到达大连。1991年,他受命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20多年来,这579公里的飞行里程,他已不知在这样的风雪中往返了多少次。

由于采访被安排在第二天,刚到大连的这一天,我们并没有见到张院士,但这一天,我们却不断地听到有关他的点滴趣事。

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每个人提起张存浩都会亲切地唤他做“张先生”。从学生到领导,从司机到门房,大家都认识张先生,提起张先生也都不会有丝毫高高在上的感觉。我曾问过许多人同一个问题:张先生在你眼中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一样的:他虽德高望重,却能无论身份职位地尊重每一个人。用大连化物所常常接送张先生的一位司机的话来说:“开车这么多年,接触过这么多人,张先生是一位真正的‘活菩萨’。”

此次,张先生回大连是为了接受媒体的采访,同时也要在大连化物所处理一些学术事务。由于长年严重的腰疾,张先生如今出行都得坐头等舱,以便放置轮椅,方便登机。然而即使需要人照顾,出于节约考虑,每次张先生都只是自己坐头等舱,夫人和秘书还是乘坐经济舱。

张先生是一个不善于拒绝别人的长者,认识他的人都深知这一点。有时,张先生会接到诈骗电话,只见他拿着电话,对方问一句,他便认真地答一句,当对方索要个人信息时,他便礼貌地答一句“不用了,谢谢”,之后便挂断电话。身旁的人费解地问他:“知道这是诈骗电话吗?”他说知道,一接电话就知道,但是出于礼貌,还是要好好地回答完人家的问题。

张先生这种不拒绝的个性也体现在平时的工作中。无论任何人,只要求助于他,他必然全力相助。无论是谁要他帮忙修改论文语法,还是邀请他解决学术问题,他一定要尽全力、以最快的速度完成。

1993年,张先生与沙国河院士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徐速,快毕业时需要在国外期刊发表一篇论文,时间很紧,当时张先生恰好因腰椎间盘突出住院,行动不便,他就躺在床上给学生改完了论文。化学激光新体系研究组的邓列征博士说,改论文对于张先生来说已经是常事。不管是不是他的学生,只要请他修改论文,他必帮忙,而且细致之极,令人震惊。即便现在张先生已85岁高龄,这件事依旧没有变过。

也正是由于张先生这种“不拒绝”的性格,采访前,工作人员特意嘱咐我们,张先生由于腰疾不能久坐,但即便他很不舒服也一定不会说出来,所以一定要控制好时间。每次有媒体来采访,他总是说:“人家大老远来了一趟不容易,不要耽误他们的工作。”因此再累,他也要坚持着等对方采访完再休息。

第二天一早,我们终于见到了张先生。如同大连化物所所长张涛所言:“老先生生来就与别人不同,一眼看过去就知道不是普通人,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有气场。”尽管已过耄耋之年,身子骨也不如前几年,但老先生鹤发童颜,脚上的皮鞋锃亮,身上的衣着也整洁大方,身上散发着威严与亲和交融的气质。

在风雪中,张先生缓缓下了车,身上斜挎着一个硕大的电脑包,工作人员要上前帮他提包,他一直说“不用,不用,自己来”。听张先生身边的人说,他每次出门都要背着包,里面装满了可能需要的材料,而且从不假手于人。有时要外出,他甚至自己提着行李早早等在约定的地点,从不让人等,永远都是提前到达。这两天的采访中,张先生也总是赶在我们之前便等在采访地点,采访期间一切要求全力配合。

这些年来,张先生北京、大连两地奔波,尽管身体不如从前,但是大连化物所的重大事务、活动,以及全国各地的重要学术会议,只要邀请,张先生都要尽力出席。由他发起组建的化学激光新体系研究组,他也要经常亲自到现场去看看。

在大连化物所,每个人提起张先生都流露着自然与亲切的神情,有关于他的故事也在他们之间说了一遍又一遍。而他自己却什么都不说,默默地让所有人依靠着,岁月更迭几十年不曾离开,如同大连化物所身后倚靠的那座沉默的大山。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