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
海洋生物源农药“守护”食品安全
时间:2014-03-17    栏目:传媒视角

记者 刘川

2014年全国“两会”开幕前夕,网民围绕两会表达了各自的关注,“食品安全”与“治理雾霾”“就近入学”“医疗改革”等话题一起成为了2014年网民热议的焦点。

你吃的食品安全吗?什么因素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2月28日,《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3)》的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召开。这本由40位学者共同完成的新书指出,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最大担忧之一,解决农药残留问题最现实的3条路径是减少农药施用、提高农药施用效率、逐步推广生物农药和替代农药。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生物农药领域,一种利用海洋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生产的新型农药——海洋生物源农药,正悄然成为解决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的“绿色农药”。

■本报记者 刘川

向海洋要“绿色农药”

海洋生物源农药之所以被称为“绿色农药”,是因为这些农药均来自于海洋生物,没有添加对农作物有害的化学成分,对农作物来说,绿色无污染,安全性较强。

就在10天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胡江春和他的团队研究的海洋生物源农药及环境友好型制剂项目,刚刚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未来2年,他们将从有价值的海洋微生物中寻找新菌株或新活性物质来生产农药。

“海洋中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从海洋中发现新的活性产物的几率要比陆地高10倍以上,所以海洋生物源农药是目前新型农药研究的热点。”胡江春的话,道出了在生物农药研究领域向海洋要安全的重要性。

我国海洋生物源农药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最初全国范围内只有几个研究机构在从事该项研究,随着海洋生物源农药成为热点,目前全国有40个~50个科研机构都在从事该研究。他们的研究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利用海洋微生物来生产农药,一类是利用海洋寡糖、多糖来生产农药。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是早期研究海洋生物源农药的科研院所之一,他们利用虾蟹壳中的几丁质(又称甲壳质)制成多糖、寡糖生产出农药制剂。该农药早在2000年就已经在全国推广,目前他们研制出的多种新型海洋寡糖生物农药及植物促生长剂产品,在农田、果园等示范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天然产物与糖工程研究组副研究员尹恒告诉记者,利用海洋生物生产农药并不是偶然。其实在古代,我国沿海地区的农民们就有利用虾蟹壳、藻渣给农作物施肥的传统。当时人们发现用虾蟹壳、藻渣施肥后的农作物不易生病,生长也更加旺盛。作为一种广谱的生物农药,海洋生物源农药使用的范围比较广泛。“水稻、小麦、蔬菜、水果都可使用。”尹恒说。

作为目前海南省最大的农药企业,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参与了海洋生物源农药的一个国家“863”项目,2008年在全国推广海洋寡糖生物源农药产品。该公司战略规划总监张善学告诉记者,他们在几年的应用中发现,这种农药不仅能防病,还能使农作物抗寒冻、耐储藏,并且加速农作物生长,改善农作物品质。

农民的认可在提高

与化学农药不同,海洋生物寡糖农药就像防疫针一样,其实是一种预防性的农药,要在农作物生病前施用,而化学农药则多是治病农药。尽管海洋生物源农药有诸多优点,但是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它并不可完全替代化学农药,只有在部分示范基地专业人员的操作下才可实现完全替代。

“农作物什么时候发病,与气候、季节等很多因素都有关系,示范基地中的人员懂得专业技术,知道什么样的情况是农作物快发病了,可以精准掌握施用时间。在实际应用中,农民因为自身技术和专业知识不够,他们不可能把用药时间掌握得那么精准,因此农民对购买、使用这种农药的认可度不高。”这是尹恒看到的该领域目前存在的一大问题。

但是,2000年就开始销售海洋生物源农药的大连凯飞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益先认为,农民对海洋生物源农药的认可正在逐渐改变。“刚开始我们在全国销售海洋生物源农药时,一年才卖出20多吨,现在一年能卖出100多吨。”张益先说。销量的翻倍,预示着用户越来越认可海洋生物源农药。

随着海洋生物源农药科研机构越来越多,企业的加入也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增加了活力。但是参与一个新的领域,企业自身是存在很大风险性的。张善学坦言,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参与到海洋生物源农药领域来,企业光靠科研院所是不行的,自身也要在技术上有所储备。“一项新的研究顺利的话要3年~5年时间才能出产品,不顺利的话要8年~ 10年。我们有一种产品研究了8年,前后投入了3000多万元。”张善学说。

尽管过程并不容易,但行业的前景会越来越好。这是所有的被采访者一致的回答。尹恒说:“接下来我们要在生产成本和工艺上下功夫,使生产工艺更加清洁化,实现全程绿色工艺。”相信这个未来不会太远。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