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
从“党外布尔什维克”到优秀党员
时间:2012-12-04    栏目:传媒视角

记者:孙爱民

他从小便受家人影响,一心向党,参加工作后因“室、组变迁”、“人事变动”和“十年动乱”等客观原因始终未能如愿。可他在工作中,顾大局、讲政治,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党外布尔什维克”。

2006年,72岁高龄的他终于实现了几十年的夙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一丝不苟,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取得了多个领域内的卓越成就。

他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沙国河。

坎坷入党路

沙国河的入党之路充满坎坷。

“我从小受到哥哥、姐姐影响,一心要成为共产党员。”沙国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1949年,成都刚解放,沙国河便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青年团,他开始系统接受共产主义教育,了解党的历史与宗旨。

1957年,沙国河在北京石油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在后来历史背景下,他未能实现自己入党愿望。

上世纪80年代,全国开始解放思想,沙国河第一时间向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可不久之后,他便到德国马普量子光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入党事情再次被搁置。

从德国留学回国后的沙国河将全部精力倾注于科研事业。

他说,“回国后,我虽然没入党,但将精力全部用于科研,也算是为国家出力、为党出力”。

2006年“七一”前夕,72岁的沙国河院士终于实现了自己几十年的夙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后,沙国河以自己的行动践行入党誓言,得到了党组织的认可和党员的一致推崇,2011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党员。

科研工作成果丰硕

早在德国期间,沙国河就在研究领域崭露头角。他用自行搭建的简单而实用的实验装置,三天时间就完成了所在研究组一年多都没做成的实验,赢得了德国同事的赞赏和信赖。

1986年,在沙国河回国前,马普量子光学所所长写了一封感谢信,表彰他的突出贡献。

沙国河所在研究组组长Proch 博士为了留住他,主动对他说:“你愿意在这里呆多久,就呆多久。” 同行也劝他说:“在这儿多干一年,得到的报酬,拿回国内仅吃利息也够了。”

“我觉得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召唤重于一切。”沙国河没有被同事们的挽留与金钱的诱惑所动摇,毅然回国。

回国后,他在科研领域取得一系列成就。

他与同事的“碰撞传能中量子干涉效应”研究,被选为1997年国际著名“戈登”会议中心主题,并应邀作大会报告。

1999年,沙国河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八项成果奖;他领导完成的创新成果“分子碰撞传能中的物质波干涉现象”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并当选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热衷科普事业

沙国河在科研领域成绩斐然,然而,最令他自豪的,却不是其获得的发明与奖项。

2001年,沙国河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小学生讲科学。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科普教育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他深深地感受到孩子们对科学的向往之情。此后,科普成了他工作中的又一重点。

沙国河将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和与老伴制作的各种小仪器带进了课堂。

这种科普演示的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学生都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外,沙国河讲授科普知识的视频还被做成光盘,在大连电视台《科技之光》栏目不定期播放。

“这是我最得意的、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沙国河笑着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我只要还能做得动,就会继续发挥余热,做更多的科普工作。”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