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
第七届国际绿色能源会议在大连召开
时间:2012-05-29    栏目:传媒视角

记者 张世安

太阳能、风能发电技术大规模应用的技术瓶颈在哪里?何时进入寻常百姓家?以燃料电池为代表的“氢经济”面临着哪些难题?二氧化碳减排及转化技术离我们还有多远?中国绿色能源产业的技术水平、国际地位究竟如何?来自16个国家及地区的160余位新能源领域专家今天齐聚海滨城市大连,参加为期3天的第七届国际绿色能源会议暨第一届DNL洁净能源会议,就可再生能源、氢能和燃料电池、储能电池、先进能源系统等相关技术进行交流,试图解答这些难题。

该会议是由大连化物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以下称DNL)承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本届会议旨在为与会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探讨绿色能源技术在全球的发展以及绿色能源相关产业面临的新机遇,从而推动国际绿色能源的技术创新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部973计划液流储能技术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DNL储能技术研究部主任、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中国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电工委员会TC105液流电池标准战略专家组委员张华民研究员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了今天上午的开幕仪式。张华民向与会特邀专家和参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与会者简要介绍了国际绿色能源会议的历史、意义及此次会议的概况,并对绿色能源的现状、发展及面临的问题与机遇做出了阐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所长张涛研究员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张涛高度评价了此次会议的召开对绿色能源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代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向与会者表示了热烈的欢迎。DNL主任李灿院士、国际绿色能源协会主席李献国教授、前欧洲催化协会主席Gabriele Centi教授、国际电工委员会TC105液流电池标准战略专家组委员Winkler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也出席了开幕式。

随后进行的大会特邀报告及主题报告中,李灿院士向与会者介绍了大连化物所在太阳能光催化制氢技术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并就太阳能光催化制氢技术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为太阳能光催化制氢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前欧洲催化协会主席Gabriele Centi教授从宏观的角度上,深入分析了传统化工行业中的能源循环及持续利用问题,前瞻性地提出了利用太阳能进行二氧化碳转化的技术路线;中科院金属所苏党生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长明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杨永平教授分别就储氢技术、太阳能光催化技术、太阳能—煤碳燃烧联用技术详细介绍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次会议在大会特邀报告及主题报告结束之后,160余位新能源领域专家将分三个会场就可再生能源、氢能和燃料电池、储能电池、先进能源系统等相关技术进行为期三天的深入交流。

此次会议的召开,表明我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成就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部分研究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DNL储能技术研究部的大规模液流储能电池技术则为其中之一。如今,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需要配制大容量储能装置进行有效调节,已成为业界共识。而早在十年前,大连化物所张华民研究员所带领的储能电池研究团队就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着眼国家重大应用需求,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绿色能源配套用大规模储能装置的研究。经过十余年的积累与创新,在液流储能电池系统的关键材料、结构设计、密封技术、电池模块和电池系统集成技术、测试方法及应用示范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9项,其中国际专利2项,已授权16项,形成了较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以大连化物所为代表,我国已形成了完整的液流储能电池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在国际液流储能电池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加速液流储能电池技术成果转化,大连化物所储能电池研究团队与博融(大连)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专注于液流储能电池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并于2010年开发出国内首套260kW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为风电并网用兆瓦级液流储能电池系统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3月,融科公司中标全球最大规格5MW/10MWh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应用示范项目,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兆瓦级电池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阶段。“十二五”期间,大连化物所张华民研究员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将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材料批量化生产技术,加快兆瓦级大规模储能装备技术的突破与应用,解决国家可再生能源普及应用的重大需求,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我国在国际新能源竞争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