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
路还长着呢,没什么好庆祝的——本报记者昨晚电话连线杨学明院士
时间:2011-12-13    栏目:传媒视角

记者 栾光煜

杨学明(资料图片)

本报讯 昨晚10时许,记者几经周折电话联系上了刚刚当选中科院院士的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杨学明。问起当选院士的感受,杨学明院士表示:“多少还是有一点激动的,毕竟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

“消息公布后,您的家人有没有或准备为您庆祝啊?”面对记者的问题,杨院士爽朗地一笑,说:“呵呵,我们家一向没有庆祝的习惯,这只是做学问、做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成绩,科学研究的路还长着呢,没什么好庆祝的。”“况且,即便是有庆祝内容,我现在也没法立即感受到。”原来,电话那头的杨院士正在北京,他是前天专程坐飞机赶到北京,昨天下午在北京参加了中科院2011年新增院士的颁奖活动,而之前的一段时间,杨院士则是在德国做访问学者。也就是说,杨院士已经有一阵子没回大连和家人在一起了。

昨天在电话里,记者先后几次对于“这么晚打电话,打扰您休息”表示歉意,而杨院士每每都是笑笑说“没关系”,整个通话过程中,杨院士的语气都十分谦和而平易近人,让人没有太多的距离感,更没有院士“高高在上”的感觉。这一点,或许是除了科研之外,杨院士身上散发出的又一种人格魅力。

大连能得到杨学明院士,我们应该感谢一个人,他是化物所前所长包信和。他在多年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在杨学明回来之后,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面,在短时间内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一路与科学“巨人”为伴

去年11月,接受采访时,回想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杨学明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是很幸运的,几乎一路都能与科学‘巨人’为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杨学明师承张存浩和朱清时,这两位学界前辈将他引入了化学物理这一研究领域;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攻读博士学位时,他的导师是阿力克教授,这位导师是李远哲的学生,仅仅比杨学明年长3岁,“他让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做研究的乐趣,以及解决科学问题后的感动,也让我意识到科学不只是一种数据的累积,数据及理论后面的科学问题才是最重要的。”杨学明说。

而对杨学明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李远哲教授,从这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那里,杨学明学会了从事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到了一种冲击科学前沿的信心和能力。杨学明至今还记得,十几年前,在伯克利分校跟随李远哲做博士后时,他得到了科研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建议。在同步辐射光束线上设计非常复杂的分子束仪器时,李远哲对他说:“我建议你应该首先跟着工程师们,好好学一学怎么样设计仪器。”

在李远哲的实验室中,几乎所有的仪器设备都是由他亲自领衔操刀制作。在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有一个实力强大的专门做科学仪器设计和研制的小组。杨学明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跟着实验室的工程人员,在计算机上做出了他人生中第一套复杂仪器设计图纸。“这是我第一次真正从头到尾做仪器,把自己要设计的仪器想得非常清楚。要学会自己做仪器,这恐怕是我这辈子接受过的最重要的一个建议。”

从台湾到大连化物所之路

早在八九年之前,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王鸿飞就对时任大连化物所所长的包信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个人认为引进杨学明,是你做所长期间做得最漂亮和最成功的一件事情。”事实上,回归,是杨学明心中始终绕不开的情结,无论他身在何处。他等待的只是一个契机。

2001年,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当研究员的杨学明应邀来到大连化物所访问,正在外地出差的所长包信和得知消息,第一时间拨通了杨学明的电话,问他是否有兴趣来到大连化物所工作。电话中,杨学明对包信和撂下了一句话:“只要你能够说服李远哲先生,我就回来。” 回到台湾之后,杨学明找到李远哲,向他“坦白”了到大连化物所工作的意愿,李远哲当时建议杨学明,“缓一缓再说吧”。这一次,做学生的杨学明,却没有考虑接受“建议”。在杨学明的直接引见下,大连化物所所长包信和特地飞赴台湾。用了半个小时,包信和说服了李远哲。2001年8月8日,李远哲亲自给包信和写了一封信,对杨学明的工作聘任加以推荐。大连化物所采取“特事特办”,立即拨给杨学明1000万元启动经费。对于杨学明这位年轻学者的成长空间,包信和考虑得细致而周到。而后来杨学明所取得的优异成就,也印证了包信和这位战略科学家的远见卓识。

回来后用三年“变”回中国人

十几年前,因为要到台湾的“中央研究院”当研究员,杨学明不得不加入美国国籍;如今回到大连化物所,他终于恢复了自己的中国国籍。杨学明感慨言之:“归来,是生命的轮回。”

在美国期间,杨学明手中拿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却始终没有申请美国国籍。由于台湾方面的不合理规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的学者不能成为台湾“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员,1996年杨学明到台湾“中央研究院”工作之前,迫不得已,只好将手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换成了美国护照。而他2001年回到大陆工作后,又开始为能够恢复中国国籍、拥有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而四处奔波。

在美国一直在做“中国人”,在台湾一直在做“美国人”,而杨学明回到大陆工作之后,想要重新变成“中国人”也很不容易。他不但购买房子无法得到应有的贷款,在学术界活动也有诸多不便。

2004年,杨学明就开始申请国籍的变更,而前前后后大约用了3年才办好。杨学明国籍的变更事宜,需要通过大连市、辽宁省、公安部的层层上报。

据《科学时报》

杨学明:一路都与科学“巨人”为伴

杨学明简介:

1962年生于浙江省德清县。1978年,考入浙江师范学院物理系。1982年,考上了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生,1985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86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化学系,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1991年~1995年,他分别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及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应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教授的邀请,1995年底他被聘为台湾“中央研究院”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0年升为终身职研究员。2001年开始,杨学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本报综合消息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