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
我们也有“宣传”责任(新商报2008-10/15)
时间:2008-10-23    栏目:传媒视角

诺贝尔奖得主魏勒·阿尔伯

诺贝尔奖得主 巴尔瑞·夏普列斯

新商报对话两位诺贝尔奖得主

■新商报记者孙霞李莹

尽管头上戴着诺贝尔奖得主的光环,但坐在记者对面的巴尔瑞·夏普列斯和魏勒·阿尔伯先生却显得如此平和,就如亲切和蔼的长者。在密集的学术研讨会期间,面对记者的采访要求,他们欣然接受,正如魏勒·阿尔伯先生所说,希望媒体能够更多地向公众宣传生物科学,“让人们充分了解科学,是我们作为科学家的责任。”

A

2001年国际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巴尔瑞·夏普列斯

生物技术也是一柄“双刃剑”

作为2001年国际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巴尔瑞·夏普列斯先生一直致力于不对称氧化催化反应的研究工作,他因发现三个著名的反应环氧化、不对称二羟基化反应、氨羟化反应而扬名。

谈到在中国大连举办的第13届国际生物技术大会,巴尔瑞·夏普列斯一脸兴奋:“中国科学家和中国科学界的成长速度非常令人惊喜。”在巴尔瑞·夏普列斯眼中,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刚刚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是华人科学界的骄傲,同时,更多中国科学家的迅速成长,将注定未来中国在世界科学舞台上将有更多更好的表现。生物技术因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低公害、高研究与开发比重等特色,对农业、医药、食品、环保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将起重要作用。在未来,以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生物电子技术等组成的生物技术群及其产业群的出现,将给21世纪的技术与产业结构带来变革。技术的发展往往兼有正反两种作用,生物技术也是一柄“双刃剑”。现代生物技术在带给人类新的社会、经济效应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由于生物技术的对象是生命,使基因在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进行人为的相互转移,目前人类对这种基因调整后的结果尚无十足的把握,因而其负面影响可能危及生命或环境;另一方面,如果不能确保对生物技术成果进行正确合理的操作和运用,将会危害人类和社会安全。“因此,就需要科学家首先具有科学伦理意识。”巴尔瑞·夏普列斯先生认为,科学家首先应该对新的生物科技可能产生的危害做出风险评估,给政府提供相关信息,使其安全地为人类服务。

B

1978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魏勒·阿尔伯

生物技术要注重多学科交叉

早在30年前的1978年,魏勒·阿尔伯就成为当年国际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魏勒·阿尔伯对于国际生物技术的贡献,在于其发现了一种能够裂解长链DNA的限制性内切酶,从而引导了一次基因研究的革命,为分离与重组基因材料提供技术支持。在针对基因结构的研究中,基因连接为DNA测序和基因图谱提供了不可估量的价值。他也正因为这个伟大的研究成果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奖。

早在1978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的时候,魏勒·阿尔伯还只是一位普通的大学教授。他坦言,30年前,他获奖之后接受到了众多的讲学邀请,“我都非常诚恳地接受了,并认真地准备我的每一场科学演讲。”他说,自己欣然接受这些邀请并非是出于对荣誉的追逐,而是作为科学家的责任感。正因如此,30年来,魏勒·阿尔伯一直站在国际生物技术研究的前沿,从未放松过对尖端技术的追求。

魏勒·阿尔伯认为,生物技术是一个较新的学科,其对于物理、数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依赖非常强。“因此,生物技术研究者应该是一个精通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他表示,自己虽然一直致力于微生物领域的研究,但同时,他也学习了大量的工程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这对于生物技术的专业研究形成了有力的支持。目前,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由以前的个别生命现象的研究向系统生物学和整合生物学发展,强调整合性和复杂性研究、定量化和多学科的交叉。他也为中国生物技术研究者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加强心理与认知、工业生物技术、微宏观结合等方面的发展;学科交叉与融合,将有利于新的原始创新思想的涌现。

记者张春雷摄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