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
大连天邦膜异军突起 在国际膜分离工业领域占一席之地(科学时报2007-12/26)
时间:2007-12-29    栏目:传媒视角

作者:马晓岚 刘峥毅 来源:科学时报(http://www.sciencenet.cn/)发布时间:2007-12-25 23:20:35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近日,大连天邦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推出了适用于甲醇生产膜分离氢气的新膜组件,该新膜组件不仅膜通量与美国产品的质量不相上下,而且其成本更低。

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和中铁铁龙集装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大连天邦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在国内氮氢气体膜分离领域占有80%的市场份额,其氢膜分离技术在国际上与美国柏美亚(Permea)处于势均力敌的水平,在国内合成氨、炼厂气等膜分离应用领域占有绝对优势。此次推出甲醇膜分离新膜组件,意味着大连天邦膜希望在甲醇气的膜分离应用领域占有更大市场。

大连天邦膜总经理尹中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膜分离技术一直紧随美国、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的脚步,无论是气体膜还是水膜,基本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膜分离技术的生存与迅猛发展,在于该技术能耗低、占地面积小、投资少、成本回收快,如在合成氨领域新投入一套膜分离装置,大约3~6个月就能回收投入成本。”

据尹中升介绍,国内膜分离技术近年来在加速推进,现在每年约投入70套膜装置,而且在逐年递增。由于其节能、减排且经济效益显著,有愈来愈多的企业开始认可这项技术。国家也已经在积极重视膜分离技术的进步,从“863”、“973”到地方政府的科技研发投入,都在加大支持力度,扶持膜产业发展。从经济效益上,膜分离技术已经超过了变压吸附和其他分离技术,作为分离领域的后起之秀,以投资少、效率高等特点走到了发展前列。

在国际上,除上述美国柏美亚外,法国法液空公司、日本的宇部兴产也都在膜分离技术上有较强实力。在气体膜中,氢气膜分离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如合成氨、甲醇生产以及炼厂气等领域都要大量采用该技术。

大连天邦膜的氮氢气体分离膜主要用于氢气的回收再利用,在氮、氢等多种混杂气体中通过膜分离提纯氢气,氢气纯度从60%提纯到90%以上,回收后工业再利用。经过膜分离工序,不仅避免了直接空排污染环境,同时也避免了资源浪费。目前仅此一项业务已经占大连天邦膜营业份额的50%左右。在占据国内合成氨、炼厂气应用领域80%的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今年推出甲醇膜分离新膜组件,希望在甲醇生产的膜分离领域进一步扩大市场优势。

气体膜还有一种是有机蒸汽膜,不回收氢气,而是回收乙烯、丙烯等单体。

尹中升说:“我们的有机蒸汽膜产品与世界上最好的膜处于同一水平。在中国,我们的有机蒸汽膜与进口膜各占50%的市场。”

但尹中升也谈到了一个市场对国内膜产品的认可问题。“民族产业的发展有自身的艰难,同等质量的产品,客户在心理上更认可美、日、德等进口产品。对于中国产品能否达到发达国家的产品水平,客户在初期是持怀疑态度的。”

他认为,这不仅仅是膜产品,中国所有的高科技产品在市场初期都要历经这种怀疑,因为以往在中国市场上最先开始立足的往往是国外产品。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基础配套产业没有跟上科技的发展速度,比如我们现在应用的原材料仍需从国外采购,我们的设备应用的是德国设备。因为我们应用本土材料和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还是存在差距。

由此,在推广技术已经达到先进水平的膜产品时,大连天邦膜初期也是通过低价和良好的服务先让客户接受,在经过客户的使用、认可后,价格才慢慢做上去。如最早天邦膜为中原乙烯厂提供的首套乙烯单体回收装置,采用了自己的有机蒸汽膜,当时天津也有一家化工企业要上同样的装置,但后者最终高价选择了德国膜组件装置。而中原乙烯厂在使用后发现其性能要优于采用德国膜组件装置。这样得到客户的认可后,再往下推广就比较方便了。

实际上,大连化物所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研究气体膜,水膜研究则始于更早的70年代初期。对于能做出紧跟世界前列的先进产品,尹中升认为:“实验室样品一般比较容易达到国外领先水平,但要求产业化、大批量、大规模完成产品质量、水平的一致性,并不容易。这种产品放大的过程依赖于我们20多年的研发积累、几代人的努力,再加上优秀人才的灵感、实施路径的正确,同时也借助国外进口设备的精确制造工艺,多方面因素促成我们的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他认为,作为有中国科学院大背景的企业,中科院的品牌效应代表了中国的最高研发水平,膜技术国家工程中心设置在天邦膜公司,这是中国最高产业水平的一项标志,这些都比较容易被市场接受。另外在产品品质、产品应用以及售后服务上,中国本土产品比国外进口产品更易凸显本土化优势,服务非常方便及时,这也是客户青睐的因素。

但是,水膜产品的推广仍任重道远。水膜技术在中国的大规模应用已有15年历史,虽然目前天邦膜的超滤膜组件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但本土应用并不多,从市场认知、接受、继而形成依赖确需一个长期过程,也需要国家对自主知识产权膜产品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办法和倡导民族产业发展的氛围。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