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
“飞蝶”在星海湾“脱茧”(科学时报2007-12/31 )
时间:2008-01-04    栏目:传媒视角

作者:邢广磊 王建华 曹恒 贾宝余 来源:科学时报(http://www.sciencenet.cn/)发布时间:2007-12-31 23:43:30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早九晚五不是我们的生活。”任泽峰说,研究生不是上班族,因此也没必要把自己局限在早九晚五的时间段内工作。在科研中遇到难题后,任泽峰会在吃饭时想、走路时想、回宿舍躺在床上也会想。以至于待问题解决后,他往往搞不清自己究竟是在醒着的时候,还是在梦中想到了问题症结所在。

任泽峰和仝新利是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任泽峰在2007年8月24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102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这是该课题组继2003年、2006年之后第三次在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任泽峰作为课题组的成员,承担了2006年、2007年两篇文章的重要工作。仝新利目前已经发表了7篇研究论文、3篇会议论文和5项专利。以他们为代表的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博士生们,在美丽的大连星海湾“破茧成蝶”。

亮“剑”

任泽峰所在的实验室放置着中国唯一一台氢原子里德伯态飞渡时间谱—交叉分子束装置。这一仪器的研制在中国科学院仪器研制项目的支持下得以完成,任泽峰为这台仪器研发了双级脉冲放电技术,大大地提高了氟原子束的密度、速度比和放电的稳定性,并使得关键的极低碰撞能下的反应动力学研究成为可能,得到了导师的充分肯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泽峰的体会是,作实验一定要把实验设备搞清楚,不仅是搞清楚怎么使用,还要搞清楚它的原理、构造,不能只听别人说“这个旋钮调到30,那个旋钮拧到50”,完全按部就班,“研究生就是一个机器人了”。

任泽峰所在的课题组,价值数百万元的仪器设备不在少数,从最初的“黑匣子”到对每个构件的作用,他大都能一清二楚,这也给他的课题研究带来了便利,对这些设备,他融入了很多感情,像对待自己的宝贝一样。“人剑合一,方能亮剑必胜。”任泽峰说。

经过在实验室的历练,任泽峰对如何作好实验颇有心得。他说,在实验中要使自己思考在前,动手在后,作实验之前要规划清楚,实验时才能保持清醒,而不是处于一种糊涂的状态。除了思考,多与别人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自己的课题方向别人不一定精通,但是师长们有丰富的经验,不同想法的碰撞,有时候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自己永远保持一份对科研探索的新鲜感,“没有兴趣,读研会很累”。

点石成金

研究生在科研中取得的进步,离不开导师的指导。他的导师杨学明研究员平时喜欢到实验室和学生们聊天。在任泽峰看来,正是这种“瞎聊”,让他学到很多科研和做人的道理。“我只要有想法都可以随时随地大胆地说出来,哪怕有一点可行性,导师都会鼓励我去大胆地尝试。”任泽峰说,“在实验室,学生有很多的权利去支配一些东西。”正是杨老师的放手,让他们可以尝试各种想法,进而去激发更多的想法。

在任泽峰看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几年来,任泽峰发现,自己越来越像自己的导师了:总是充满了想法,会为科研上一个小小的结果兴奋不已。“我天生就有兴趣,而激情是杨老师点燃的”。

而在仝新利看来,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多沟通交流,彼此要相互理解和尊重。目前实行课题组制,导师为了整个组的发展奔波,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争取项目,这就需要学生更加主动些,及时给导师报告一下实验进展和出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导师还是很乐意听的,也会给你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指导”。他的导师徐杰研究员也认同这一看法。

显然,在这些博士生眼中,合格的导师不仅要揽项目、招学生,更要增进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要放手、要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要注重人格熏陶和道德教育,发挥点石成金的作用。

飞蝶脱茧

仝新利说,刚进实验室的时候那会儿的确很难,从课堂进入课题研究这个过渡是每个研究生的一个蜕变过程,好似飞蝶脱茧,但没有这一蜕变我们都不会取得成绩,甚至成就。

仝新利自己的过渡过程还比较顺利,这得益于研一基础课的学习和平时文献的积累。“刚入所的时候,导师给定的课题很前沿,需要快速了解课题,形成独特的科研思路,这个过程是很辛苦的。那时很苦闷,遇到‘绊脚石’的时候就找朋友聊天、打球,放松一下就会变得清爽许多,就会有新思路。”

“实验中钻进去,思路上跳出来”,仝新利总结道。作实验要全身心投入,但不能只关注实验本身,而要时刻关心本领域的最新进展,这样才能不断拓展研究内容和目标。遇到困难时,要静心分析和思考,只有解开了心结才会用更高的热情和效率投入工作。

任泽峰在读博的这几年,靠自己的灵感解决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给了他巨大的快乐,也令他着迷于科研路上的风景,“科研还是我的第一选择”,任泽峰说,“如果让我做重复的、单调无聊的工作,待遇再高我也不会做”,他偶尔烦闷时会穿过马路去对面的星海湾走一走,听一听海涛声,享受一下海风的滋润。仝新利的业余生活是相当丰富的,球场是他常去的地方,实验苦闷的时候打会儿球,所有的疲惫和烦恼都会悉数散去。

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美丽的大连星海湾,正追求着他们的梦想。正如将要脱茧的飞蛾,他们为进一步蜕变成美丽的蝴蝶而作着全方位的准备。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