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
机制创新活力增--大连化物所向世界一流迈进(人民日报2008-03/25)
时间:2008-03-25    栏目:传媒视角

机制创新活力增

大连化物所向世界一流迈进

《人民日报》 ( 2008-03-25 第02版 )

【字号】【打印】【关闭

本报大连3月24日电 (记者赵永新)伴随着阵阵扑面而来的春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喜报频传:继德国离子液体科学家切尔斯签约该所之后,曾获新加坡国立大学青年研究者奖的陈萍博士,又携其研究团队归国加盟。 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先后有5名外籍研究人员、50名“海归”欣然加盟大连化物所。

“我们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吸引力,应当归功于10年前开始的知识创新工程。” 大连化物所所长张涛告诉记者。

与新中国同龄的大连化物所,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化于一体,是中科院实力较强的研究所之一。1998年,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该所主动请缨,成为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他们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战略需求、调整科研目标的同时,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刀阔斧地推进机制改革。该所彻底打破铁饭碗,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上岗、动态更新,建立了“岗位聘任、项目聘用和流动人员相结合”的新型用人制度;权力适当下放,研究室主任、课题组长可以根据科研需要,面向海内外广纳贤才。与此同时,对分配制度、资源配置、评价体系等进行相应改革,使之更加优化完善。

改革后的大连化物所科研队伍更加精干,创新活力明显增强。该所的在编职工比1998年减少了1/3,高级科技人员的比例提高了12个百分点;4名专家被科技部聘为973计划专家组顾问或首席科学家,20人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优先支持。自1998年至今,该所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自然》、《科学》上发表论文6篇,为过去50年的6倍;专利申请由1998年的65件增加到2007年的289件,增长了3倍多。杨学明与其同事的创新成果“在量子水平上观察到化学反应共振态”,攻克了30年未果的国际难题,世界同行为之注目。在应用研究方面,神华集团采用该所的DMTO技术,开工建设180万吨级甲醇制烯烃项目,使我国的“煤代石油”战略构想迈出实质性步伐。

随着科研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大连化物所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凸显。目前,该所的科研人员在近80个国际机构中担当理事、大会主席、分会主席等职;与法、德、韩等国联合建立了10多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世界500强排名第二的BP集团与该所合建了两个能源研发机构,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达数百万美元。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