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
访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得主马丁•阿特肯斯博士 (科技日报2007-05/12)
时间:2007-08-24    栏目:传媒视角

本报北京5月11日电(记者 华凌) 5月9日,当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代表中国政府在北京将中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金质奖章及奖状颁发给英国化学工程学家、BP公司中国技术项目经理马丁·阿特肯斯博士时,马丁面带微笑地告诉大家:“我是代表一个团队来领这个奖的,能获此殊荣我深感荣幸!” 本报记者就读者关注的能源环保问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马丁首先说,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能源方面出现了两大问题:首先是能源产销的脱节,即能源储存与市场需求之间有很大差距,这导致能源安全的问题;其次就是全球气候变暖,联合国已发布报告认为气候变暖90%以上的可能是由于人类生活与能源消耗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所致。在此情况下,英国石油公司(BP)这个全球大型的能源企业正在致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保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现在的思路是让新技术在解决能源问题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促使绿色能源的发展,同时将新技术本地化,以解决能源与生产脱节的问题。 谈到中方单位与BP的合作项目的时候,马丁说,目前,中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如何将煤变成洁净能源,减少二氧化碳向大气的排放是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实际上,中国在能源创新方面有很多好的新技术点子和科研成果,但是由于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系统以及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撑体系,很多创新技术都止步不前,闲置不用,难以惠及我们的生活,而从某种角度讲,这次他代表BP与中方的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开展的相关合作就是要改善这种状况。 马丁接着说,“氢分离膜及其应用”和“合成气转化为液体燃料”两个项目是2005年11月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BP分别签署的,其投资额分别达到110万美元和130万美元。 “关于氢分离膜的技术,原创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马丁说,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碳氢气体,氢分离膜技术完全能有选择性地将氢分离出来,稳定操作时间可达5000小时,其投资额度比传统方式的要减少30%。当煤转化成气体之后,混入的生物质气体、沼气等,也可采用此项技术进行分离,而分离出的碳则可通过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即将能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注入特定的地质层中,或将其作为驱油剂注入枯竭的油层以提高石油采收率,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提高能源生产效率的双重效益。 马丁强调,作为BP公司在此项目中的协调人和主要负责人,他除了与中方共同解决合作开发中的技术难题外,还通过对项目背景信息和研究信息的界定,使中方更好地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并帮助培养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使他们能够快速地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该项目将在双方合作努力下,进行商业运作,实现国际层面的技术转让。 关于“合成气转化为液体燃料”项目,马丁说,他在BP公司工作已有20多年,主要从事催化及环境方面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动技术的产业化,也一直致力于中英两国之间的化学工程技术合作。2002年1月,在他的参与和推动下,BP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正式启动了一项名为“清洁能源面向未来”的合作研发项目。这一为期10年、投资额高达1000万美元的科研项目,旨在通过天然气和氢能等领域的基础性研究推动中国在清洁能源发展方面的技术进步,满足中国中长期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需求。 马丁最后还兴奋地对记者说,胡锦涛主席曾在访英期间,高度评价了“合成气转化为液体燃料”这一项目,赞扬中英双方在此合作中具有战略眼光。目前,在他和整个团队的努力下,该项目在可再生能源及化石能源的优化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