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
《科学》杂志的文章是怎样“炼成”的?(研究生院新闻网2007-06/28 )
时间:2007-07-09    栏目:传媒视角

来源:研究生记者团 作者:邢广磊 曹恒

任泽峰,大连化物所博士研究生。研二时他就已经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了,并且,作为第二作者的他,名字被导师加了星号,特意注明他和第一作者做了同样重要的工作。究竟是什么使他取得这些成绩呢?运气,聪明还是有其它诀窍?本文将带您走进他的生活,近距离思考science文章是怎样“炼成”的。

儿时的梦想:成为科学家,因为其伟大

儿时的任泽峰有两个梦想:梦想成为一名军人,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成为军人,因为其高大;成为科学家,因为其伟大。后来,因为学习成绩好,从高中保送到中科大,再到保送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从事自己喜欢的科研。

一路走来,不知不觉走上了自己梦想中的道路。在高中保送大学时,他能够任意选择电子、计算机等当时热门的专业,但家人并没有给儿子灌输太多世俗的观念,所以,化学不错,对物理也很感兴趣的任泽峰就自己做主,选择了中科大的化学物理系,一个纯粹的基础学科。回首自己走的这条路,任泽峰觉得,就好像是天生注定,“不过到目前为止,还算是比较顺利”。

我庆幸自己选择了一个好导师

说到导师,任泽峰满脸的幸福,说他还是很幸运的,选择了一个好导师——杨学明研究员。杨学明是一位有着很高天赋的科学家,在学术上成绩斐然:已经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其中science4篇, nature1篇,曾获得国际自由基会议的布洛伊达奖(Broida Prize)以及海外华人物理协会的亚洲成就奖(Achievement in Asia Award),并于2006年底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去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地在“量子态水平上观测化学反应的共振态”,解决了国际上30年悬而未决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这一结果发表在2006年的《Science》上,并被两院院士评选为200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任泽峰确实很幸运,当时研一的他就已经参与到组里的这个课题中了(研一他在大连理工大学代培)。他们实验室放置着中国唯一一台氢原子里德伯态飞渡时间谱-交叉分子束装置。这一仪器的研制在中国科学院仪器研制项目的支持下得以完成,他为这台仪器研发了双级脉冲放电技术,得到了导师的充分肯定。

“感谢导师的指引和提供的那种宽松自主的科研环境”

如果说找到一个“牛人”做自己的导师是一个喜事的话,那么任泽峰则应该是喜上加喜——他的导师偏偏能够有时间和精力跟学生交流,给学生指导。杨学明研究员对学生的培养的确很用心,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上,第一,他经常和学生沟通;第二,他善于“放手”,鼓励学生尝试自己的新想法。他平时喜欢到实验室和学生们聊天,有时候一聊就到聊到很晚。学生只要有想法,无论好坏,都会随时随地大胆地说出来,和杨老师一起探讨,哪怕有一点可行性,杨老师都会鼓励学生去大胆地去尝试。

在任泽峰看来,自己的导师能很好地启发学生,也很擅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会把他自己的成功经验无私地和学生们分享,也以他的失败教训警示大家避免犯错。所以,一直以来任泽峰都很感激自己的导师,感谢他的指引和提供的那种宽松自主的科研环境。

能够投身这位名师门下,其实也是任泽峰自己用心的结果。当年在科大读本科的时候,他就已经有了一年多的实验室经历,清楚自己喜欢学什么,还读过杨老师的几篇高档次的文章,也算是“知己知彼”。几年的接触下来,任泽峰 发现,自己越来越像自己的导师了:总是充满了想法,会为科研上一个小小的结果兴奋不已。“我兴趣天生就有,而激情是杨老师点燃的”。

人剑合一,方能亮剑必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想在科研上有所成就,一些硬功夫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功夫要么是理论功底,要么是实验技能。对任泽峰来说,他的体会就是一定要把自己使用的实验设备搞清楚,不仅是搞清楚怎么使用,还要搞清楚它的原理,构造,不能听别人说,“这个旋钮调到30,那个旋钮拧到50”,就只会按部就班地做,那样的话就是一个机器人了。如果出了什么故障,也要尽量自己处理,而不是动辄就要嚷嚷着设备不行了,得换新的。

巧合的是,在玉泉路园区学习的这一年中,很多理工领域的老教授也特别强调这一点。这些老一辈当年实验条件落后,很多时候只能自己动手搭建实验设备,虽然比不上如今的设备精巧美观、自动化,但是他们却对设备基本原理了如指掌,而如今的学生对设备依赖性太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会点几个按钮来操作,对设备内部构造一无所知,更别说出了故障来维修了。从表面上看,这是实验动手能力,而从深处来看,这关乎于人才的创新能力。

在任泽峰所在的组里,价值数百万的仪器设备不在少数,得益于导师的信任,喜欢动手的他对这些仪器的了解逐步地深刻,从最初的“黑匣子”到对每个构件的作用都能一清二楚,这也给他的课题研究带来了便利,对这些设备,他融入了很多感情,像自己的宝贝一样对待。“人剑合一,才能亮剑必胜”,任泽峰不无得意地告诉笔者。

没有兴趣,读研会很累

说到做课题,笔者问了一个问题,如果工作迟迟没有进展,怎么办?任泽峰答道,那我就不断地琢磨,吃饭时想,走路时想,回宿舍躺床上也会想。在做某个实验的时候,分辨率差,信号小,找了好多原因,折腾了好多天,还是不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在实验室里,在回宿舍的路上,睡觉躺在床上的时候,都在想这个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看文献,演算,思考,发现了问题的症结,但是问题的解决办法还是没有。有一次在做实验的时候,突然来了灵感,改进之后,正如我想的那样,问题解决了。到后来回想起来这件事时,他自己也搞不清究竟是在醒着的时候还是在梦中想到了问题症结所在。“想多了就容易这样,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有很多人抱怨自己的课题难做,可是有多少人是真正绞尽脑汁得去思考,融思考与休息于一体,而不是把八小时之后就把科研抛得一干二净呢?任泽峰说,其实他并不觉得这样累,相反,只有解决了问题后的那种兴奋和快乐。

当笔者谈到很多学生马上就要回所,开始课题时,任泽峰强调说,要使自己思考在前,动手在后,做实验之前要规划清楚,实验时才能保持清醒,而不是处于一种糊涂的状态。除了思考,多于别人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自己的课题方向别人不一定精通,但是师长们有丰富的经验,不同想法的碰撞,有时候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自己永远保持一份对科研探索的新鲜感,“没有兴趣,读研会很累”。

如果没有限制和拖累,我真的很想搞科研

谈到以后的打算时,快人快语的任泽峰答道:“如果没有限制和拖累,我真的很愿意继续搞科研”。在自己从事科研的这几年,靠自己的灵感来解决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给他巨大的快乐,也令他着迷于科研路上的风景,这几年的工作也验证了他在科研这一领域的实力。别人觉得枯燥的实验室生活,他反而如鱼得水,能够自得其乐。但是,他也坦承,自己也不能免俗,将来要成家,要买房,还想照顾好在农村的父母,这些责任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而相对比之下,这个基础学科将来的就业又让他有一丝不平。“不过,终究会好起来的,科研还是我的第一选择”,任泽峰又说道,“如果让我做重复的、单调无聊的工作,待遇再高我也不会做”。

简单的生活不简单的爱

任泽峰的生活很简单,在大连化物所基本上就是从宿舍到实验室“两点一线”的生活,娱乐活动不多,平时主要时间是待在实验室和办公室里,偶尔烦闷时会穿过马路去对面的星海广场走一走,听一听海涛声,享受一下海风的滋润。古人云,无欲则刚,当这位风华正茂的学生把近乎所有的精力献给自己热爱的科研课题并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乐趣时,也许这样的回报才是公平的。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