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
中科院高技术领域:开局之年如何“破冰”(科学时报A12007-03/26)
时间:2007-03-28    栏目:传媒视角

对于中国科学院来说,2006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不仅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启动之期,也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工作全面部署之时。

“到2010年,大部分研究所要达到‘一流成果、一流效益、一流管理、一流人才’的要求。”在中国科学院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代表该院提出了这样的目标。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中科院的各个研究所向此目标前进了多少呢?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中科院高技术领域的多个研究所,以了解它们在开局之年的“破冰”之举。

前瞻布局带来持续发展

从日前闭幕的2006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传来消息,中科院共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奖项目30项。其中,由中科院高技术领域各研究所摘得的奖项共11项,与去年获得的2005年国家科技奖项目基本持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科院2006年获得的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都是由高技术领域的研究所获得的。

了解科技界的人都知道,五年计划的启动之年通常是科技界的“小年”,因为许多国家科研经费还没有得到切实落实。那么,中科院高技术领域的这些研究所是怎样实现“持续发展”的呢?

......

据记者了解,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王曦1987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现在上海微系统所的前身——中科院上海冶金所。他现在既是上海新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也是微系统所的副所长。而上海微系统所是新傲科技的发起人和大股东。为了让SOI走出论文、走出实验室,2001年7月,新傲科技注册成立,国内第一家现代化的高端硅材料企业“从天而降”。现在新傲已成为国内唯一有能力制造绝缘体上硅材料的企业,并跻身世界市场。

“在量子水平上观察到化学反应共振态”被两院院士评为200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44岁的研究员杨学明及其同事完成的这项研究,首次在量子水平上观察到F+H2化学反应共振态,并被精确量子散射理论模型所证实,解决了国际上30多年来化学研究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06年3月10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同一期的《科学》杂志还发表了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Richard N.Zare的评论文章,高度评价了中国科学家的这项成果。据记者了解,该项研究也是历经4年才完成的。

“唯有前瞻性布局才能带来持续发展。”中科院高技术领域许多其他重大的科技成果也都在证实这样一个道理。而要想进行科学的布局,深入的战略研究就成了充分而必要的条件。

战略研究形成有效机制

记者看到,在中科院为下属各研究所下发的年度自评表中,第一栏就是“是否建立了研究所战略研究组织,并形成了战略研究机制”。

在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中科院就提出要建立以规划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宏观管理体制。“我们将建立持续开展战略研究的机制,使战略研究成为科学院重大决策的基础,成为规划的支撑。”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说。

一年之后,记者从中科院高技术领域的研究所了解到,现在很多所都已经建立了战略研究机构,一些所已经就此形成了有效的机制。

记者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黄向阳那里了解到,该所已在战略研究方面建立了4级组织,分别开展不同层面的工作。其中,由所班子和骨干人员形成战略研究体系,通过所班子会议和所骨干人员工作会议,每年定期讨论制订和修订研究所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学科、人才、仪器平台、基本建设等方面的布局。2006年,该所还建立了研究所战略研究小组,制定了开展战略研究工作的机制和流程,目前已产生《关于“离子液体”学术研究状况分析》、《国内外能源植物研究状况》和《关于煤、石油、天然气转化》等报告。此外,还形成了学科前沿信息跟踪体系,由图书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该所从事的科研领域的新动向及相关科研机构的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和通报。另外,该所咨询委员会专家及所内专家还会进行专项研讨,就《三期人才战略咨询报告》等类似规划提出建议和意见。

......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