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
世界首次万吨级甲醇制烯烃工业性试验取得重大突破(科学时报2006-08-25)A1
时间:2006-09-10    栏目:传媒视角

世界首次万吨级甲醇制烯烃工业性试验取得重大突破

(2006-08-25 10:32:08)

为实现“以煤代油”能源战略开辟新路

本报北京8月24日讯(记者邹淑英 通讯员李晓佳)8月24日, DMTO(甲醇制取低碳烯烃)工业试验项目技术成果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开发”工业性试验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在日处理甲醇50吨的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实现了甲醇转化率近100%,低碳烯烃(乙烯、丙烯、丁烯)选择性达90%以上的结果。

近日,该工业性试验项目通过了国家级鉴定,以袁晴棠院士为组长的鉴定专家组认为,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首次将SAPO-34催化材料应用于甲醇制烯烃的催化过程,并开发了相应的催化剂和与之配套的循环流化床中试技术;利用该中试技术建成了目前世界上第一套万吨级甲醇制烯烃工业化装置,该项技术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装置规模和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试验装置的成功运转及下一步大型化DMTO工业装置的建设,对我国综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烃原料的多样化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国家相关部委、中科院和有关省市领导对该项目给予极大关注和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陕西省代省长袁纯清、副省长洪峰以及国家发改委有关领导等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据专家介绍,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是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塑料生产、合成纤维等都离不开烯烃。而来源于石油炼制的石脑油是最主要的烯烃生产原料。我国石油需求量已远远大于国内石油生产量,近40%原油依赖进口,而国际原油价格近几年节节攀升,目前已突破70美元/桶的大关。在这样的形势下,乙烯、丙烯生产原料的多元化已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课题。

随着天然气或煤制合成气再生产甲醇的技术日臻成熟,天然气或煤经由甲醇制取低碳烯烃(MTO)就成为备受关注的一条生产路线,而关系到这条路线是否能畅通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MTO过程。

近年来,中央提出加快发展以甲醇、乙醇、二甲醚、煤制油等作为石油替代品的计划,因此以甲醇为原料生产低碳烯烃的MTO技术,成为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实现国家“以煤代油”战略的必由之路,其乙烯、丙烯产品及下游的乙二醇、丙烯酸、聚乙烯、聚丙烯等产品市场广阔,经济潜力巨大。

国家有关部委和中科院立足国情,早在“六五”期间就把非石油路线制取低碳烯烃列为重大项目,给予重点和连续支持。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根据国家急需,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即开展了天然气(或煤)制取低碳烯烃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催化剂制备、放大及固定床和流化床两次中试,在催化剂和反应工艺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探索,力求实现工业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美国UOP公司先后完成MTO中试。当时由于原油价格相对偏低、甲醇的大型化生产技术还不成熟等原因,该技术在国内外都未实现工业化应用。

2004年8月,利用大连化物所已开发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剂和循环流化床中试技术成果,由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出资进行装置建设及管理、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进行工程设计,三家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合作,共同进行日处理甲醇50吨的工业化试验。经过两年的通力合作,工业化试验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圆满完成了预定的阶段目标,取得建设大型化工业装置的设计基础数据,实现了工业化成套技术的开发。

目前,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成立了项目产业化领导小组,国家发改委和中科院正积极推进该项目的工业化进程,以便将这一国家急需的重大自主创新科技成果尽快产业化。

(详细内容见《科学时报》2006年8月25日A4版)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