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
导师是我们科研和人生的“总舵手”(院网、科学时报大学周刊A12006-09-12)
时间:2006-09-12    栏目:传媒视角

科学时报 作者:张巧玲 郑千里

一年到头难得见到导师一面;在路上碰到学生打招呼,导师却不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在一般人看来,这可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对现在很多研究生来说,这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闻了。

近几年,我国在不断地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但研究生导师却基本没有“扩招”,导致很多导师一个人要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导师的精力毕竟有限,让他们像以前只带几个学生那样,从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一点一滴地去指导学生显然不太现实。导师们很无奈:我只能尽最大努力去指导所有学生。学生更无奈:没有导师的指导,研究生读了跟没读有什么区别?

在研究生不断扩招、导师有限的情况下,导师究竟能否给学生充分的营养或者说是应有的指导?

“像我们的导师李灿,他平时也很忙,但是从李老师那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不仅是科研的知识,而且是学习的方法,更加重要的是,我们从他身上起到的表率作用,可以领悟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这是日前,记者采访中科院大连化学研究所时,李灿院士培养指导的几位学生对其导师的一致评价。

关怀因网站无处不在

“致新来的同学:……新来的同学在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之前,先给一段时间(10~15天)与组内同学和老师交流,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献,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倾向性意见,然后与导师讨论,根据组内实验条件和承担的项目情况,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而组内又需要发展的研究方向……大约三个月后在组内作一预开题报告,最后确定下来研究课题……”

......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