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
追忆一代宗师、化学家张大煜(科学时报2006-11-24)
时间:2006-11-28    栏目:传媒视角

追忆一代宗师、化学家张大煜

(2006-11-24 15:13:22)

丹心·执著·奉献

郭永海

盼望已久的《一代宗师——化学家张大煜传》正式出版了。我以十分喜悦、激动的心情仔细拜读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部巨作内容十分丰富、深刻,文字流畅,情韵浓醇,无论是思想性、艺术性还是科学性都很有深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拜读之后深受教育和启发,并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东西,真是受益匪浅。它生动而全面地展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原所长、中共党员张大煜一生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为国家的科技事业、经济建设开拓创新,执著追求,无私奉献的历史画卷。

对祖国和人民赤胆忠心

张大煜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在他四岁时病故了。全家靠他母亲一个人做女红来维持生计,不久张大煜的一个弟弟也因病过早夭折,日子实在挺不下去了,他母亲只好又将另一个弟弟过继给了堂叔,家里只剩下孤儿寡母两个人相依为命。孩提时代的艰难,磨炼了他的意志,培养了他的远大志向。他从读小学开始就刻苦学习、勤于思考,成绩一直优秀。在东林小学读书时,他的班主任是潘梓年(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党创办的左翼文化总同盟书记。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哲学研究所所长),他从小学开始就受到了进步思想的熏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扎下了根。他在苏州工专读书时秦邦宪(博古)是他的同学,张大煜也曾读到《新青年》杂志等一些进步书刊。他起早贪黑刻苦攻读,各科学习成绩在班级中一直名列前茅,深受老师的喜爱,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当时中国最早的工科大学——天津北洋大学。但他的家境,怎能供得起他念大学呢?幸亏得到了一个堂伯的大力资助,他才跨进了北洋大学的校门。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全国掀起了反对日本侵略的抗议斗争。张大煜和同学们一道积极投入了这场爱国行动,但校长阻止示威活动,张大煜和同学们愤怒地请愿,强烈要求撤换校长。后来校长虽然换了,但学校又提出凡参加请愿的学生必须填写悔过书,才可继续留校学习。张大煜虽求知欲望很强烈,但在这种原则问题上也决不屈服,他便和参加请愿的学生们一起宁愿被学校开除,也拒写悔过书,义无反顾地回家了。后他又考入东南大学,在东南大学学习时,1925年5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张大煜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他积极参加罢课并参加了南京的全城平民游行大会,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收回领事裁判权”等口号。1925年初秋,张大煜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学堂成为大学班第一届学生。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了,他冒着枪林弹雨和同学葛春霖、袁翰青、王淦昌等参加了反帝爱国游行。经过“三一八”惨案的战斗洗礼,张大煜更加关注民族和人民的命运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他正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学习,当他与几个中国留学生在报上看到“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流亡京津难民,妻离子散,流落街头”时,他们闭门痛哭,这时张大煜拍案而起:“我要回去,把日本人赶出中国去!”于是他就打点行囊真的要回国抗日去。同学们再三劝阻他:完成学业后再回国抗日,张大煜这才又回到了学校,继续完成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学成回国后他在清华大学任教,这时日军得寸进尺已入侵华北,而蒋介石仍在实行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政策,1935年终于爆发了 “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清华学生的爱国行动又遭反动当局恐怖镇压。这时张大煜和几位清华大学的年轻教授一起向校长递交了“申明书”,要求校长“对学生运动表示同情,保证学生人身安全”。这份来自老师们的“申明书”,对冲锋在抗日救亡斗争前线的同学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支持和巨大的鼓舞。

七七事变爆发后,他想方设法到处奔波,克服重重困难,来制造抗日急需的汽油、柴油,为抗战尽一份力量。

在张大煜的一生中,真正能发挥他的才能,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实现他的“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的理想,还是1948年底他来到解放区参加革命建设以后。张大煜1949年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担任副所长、所长直到1977年离开大连化物所,这28年间他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以所为家,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投入到了祖国的科技事业、经济建设中去。他总是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紧密结合国家建设的需要来安排科研项目,只要是祖国和人民需要,再艰巨的任务,他都能勇于承担,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去坚决完成。总览张大煜同志一生的奋斗轨迹,充分体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开拓创新,执著追求

张大煜自幼天资聪明,刻苦读书,肯动脑筋钻研问题,在学校学习时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他在清华大学三年级时突然得了一场大病,只好休学半年回家疗养。病愈后返校时他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降级复读,要么跟上毕业班,在上新课的同时补考这半年没有学过的课目,去完成毕业所需的学分。他想了又想,权衡之后,最后选择了后者,决定跟上毕业班。白天忙于做实验,晚间他就开夜车发奋补课。一个学期过去了,他不仅跟上了毕业班的学习,而且他的毕业论文在答辩中老师还以优秀评分通过。同时他在家乡江苏公费留学生考试中获得留德考试第一名,而在清华大学公费留学考试中又列化学系留美考试第一名。因为当时德国在化学科研和化学工业水平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最终他决定去德国留学,攻读化学专业。

张大煜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实验室里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刻苦钻研、艰苦奋斗,1933年初他的博士论文经过严格的论文答辩获得通过。后又在世界一流的胶体化学刊物《胶体学报》上第一次发表了来自中国青年学者的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这时候他接到了母校清华大学的邀请,回到清华大学任化学系教授,当时年仅28岁,是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当时清华大学里聚集了国内许多老教授,但张大煜扎实严谨、开拓求新的学风和诚挚助人、谦逊和蔼的品德赢得了同学们的好评,同学们都愿意听这位年轻教授的讲课,来报考他的研究生,他在学校里的威信很高。

1949年张大煜来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担任领导后,也一直是开拓创新、执著追求,他引导鼓舞年轻科研人员要扎实学习、刻苦攻关、勇攀科学高峰,使大连化物所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创新性的重大成果,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61年,张大煜作为所长在所党委支持下,在科技人员中选拔了10名同志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把他们放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重大任务的岗位上,从思想教育、实验室仪器设备、助手配备、时间保证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优先参加有关的重要学术会议。经过精心培养和他们自己的努力,如今,10名同志中6位已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张大煜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勇于创新,根据他多年从事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不断地实验总结,在1960年初的学部大会上,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表面键理论”,有力地推动了催化基础理论的发展,甚至在他调离化物所后还委托所里有关研究人员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可见他对研究工作的执著追求,对科学事业的忠诚。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在抗日战争时期,设在昆明的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提出聘张大煜为专任研究员,他当时正在西南联大任教。他向当时的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吴有训谈了以后,吴有训虽同意他去,但提出了一个条件:继续在西南联大化工系兼任教授,教化工。张大煜痛快地答应道:“我不但继续兼教授职务,而且我愿意义务授课。”当时正处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通货膨胀,生计困难,一位教授一个月的薪水也只能买4只鸡,很多教授家里常常揭不开锅,校长的夫人提着竹篮上街去卖米糕。在这样一个极为困难的非常时期,张大煜甘当义务的兼职教授,这种慷慨凛然的姿态,令人刮目相看,不禁肃然起敬了。

张大煜一直抱着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的理想,他和赵忠尧(留美获博士学位,在东南大学时是张大煜的学长,归国后成为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商量,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创办国产工业,为工业救国做些实事。当时他们看到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上所用的铅笔一律都是英、日等国的外国货,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难道竟不能自己生产出这么小小的一支铅笔?于是他们就联系教育界、科技界的少数朋友,决定拿出自己的工资积蓄,来创办一个小型的铅笔厂,生产出了国产的铅笔(解放后这个工厂被改建成中国铅笔厂,产品还出口到海外许多国家)。

张大煜在“文化大革命”中也遭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蹲“牛棚”,后又“靠边站了”,没有科研项目,在129街二馆东边楼梯口的一个小屋里“反省”。但对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怀有深厚感情的他,对研究工作照样很关心,他怎能在小屋里就这样闲呆着呢?于是他经常到实验室去到处看看,实验室的科研人员碰到了什么问题,他就给指点指点,给一些年轻同志讲解研究工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给熟悉的研究人员传递最近他在国外科技杂志上看到的一些有关的最新信息。所里科技处向院里报科研项目,器材处订购贵重的仪器设备,往往需要报院里有关部门审批,大家都知道张大煜在院里有不少熟人,威信也高,就常求他到院里给疏通一下,他就有求必应,立即去北京,任劳任怨地给大家尽力去办。

1974年秋,68岁的张大煜被所内“四人帮”的爪牙打发到周水子“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去喂猪。临走时他的老部下辛勤帮他提着行李送到大连火车站。尽管他当时身处逆境,但一路上张大煜根本不谈这次去“五七”干校“劳动锻炼”的事,他脑子里考虑的仍然全是研究工作,他对辛勤说:“我这一辈子念念不忘的有三件事:一是分子筛工作,二是催化剂库,三是表面键的研究……”可见在这种情况下他心里想的仍然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里的研究工作,而唯独不想他自己的事情。这种胸怀和境界,只有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人,才能做得到吧!

张大煜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了28年,他身为所长,对全所的科研工作项目进行筹划安排,对一些重大的项目、工作中遇到了什么难题,及时地予以指导,出一些点子帮助解决。但除非他自己亲自负责的课题,至于所内的一些重大科研成果,他绝不同意署上自己的名字。而当别的研究室、课题组的科研成果获奖时,他都十分激动,就好像他自己负责的课题组获奖一样,打心眼里为之高兴。他从不以权谋私或以权压人,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顾全大局,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私地奉献。他高风亮节,表现出了“大师”的风范。

正因为张大煜生前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为国家的科技事业、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因此在他去世后人民会发自内心,自动地为他建立塑像、出版传记、以他的名字设立奖学金,来永远纪念他。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历史是公正的。对祖国和人民作出无私奉献的人,历史和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