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
臧璟龄忆导师张大煜院士:牢记恩师教诲(科学时报2006-06-09)
时间:2006-06-16    栏目:传媒视角

作者(左)与张大煜院士在研究室

2004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旧址(中山路161号)被定为大连市重点保护建筑,看到这块铜牌我心中很是欣慰,因为我对这座红色二层楼房有深厚感情。1952年我进入大连化物所,1953年被派跟随张大煜所长开展催化剂表面性质的研究,来到了二馆楼上西侧的210、211实验室,此后约15年没有离开这里,在张大煜所长的亲自培育下,我由一个普通大学生迅速成长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逐步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敬爱的张大煜所长不仅是我的老师,更是化物所的师表,他用谆谆教导引导大家前进,他的卓越贡献铭刻在化物所人的心中。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受益于张大煜所长的言传身教,现记录一些史事,追念恩师的教导。

20世纪50年代,张大煜所长倡导的“三严”精神是进行科研的基本,在工作中他始终不渝地引导我们对这方面的认识,1953年交给我的第一项工作是建立吸附法测定催化剂表面积和微孔分布,当时我们对高真空设备、高纯气体及精确测量低温低压气体体积的实验都从未接触过。为此,张大煜所长提出首先掌握实验室基本操作,并请日本专家浜井先生为我们讲课,要求我们在他离所前把他的技术学到手,我们以严肃认真的态度、细致严密的计划、严格谨慎的操作,很快建立了庞大的玻璃吸附装置,开始投入测定工作。秋天,当浜井先生要离所时我们被邀请到他家做客,因为我们工作的成功,他不断惊叹地说“马克思主义伟大”。回想当时为制作一个高真空计(Mcleod gauge),需要内径相等的玻璃毛细管,为了精确测量,我们用水银称重及显微测长逐段标定,终于选到合格的材料。为了得到纯净的水银,我们经受了繁琐细致的操作训练,这一切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研究工作中“从严从实”的重要性,“三严”精神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础。

张大煜所长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无限热爱祖国科学事业,善于洞察国际科学发展,善于把所内科研和国家任务结合。从1955年起,他指导我们开始在国内学术刊物发表吸附论文。在他的指导下,我们走进了石油六厂催化剂车间,发现了表面钴复合物的形成影响了催化剂表面结构,从而解决了催化剂生产不稳定的问题。由此编写的论文刊于当时苏联出版的“催化作用与动力学”丛书中。1961年我们开始进行表面键研究,张大煜所长对我说:“院领导要我们建立自己的催化理论,我不是为个人搞理论,在国际上树立理论是不容易的,想到这些我常常睡不着觉。”

张大煜所长对科学事业的勤奋精神深深刻在我脑中,清晨当我们从食堂往所里走,常常迎面遇到他从家中走来。晚间只要他不出差,图书馆里总有他的影子,当晚上21点闭馆后他还常常到实验室来看我们工作,现在当我跨进楼上的走廊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夜晚他来实验室的脚步声。张大煜所长培养年轻人倾心尽力,他曾说,“我所的图书馆拥有那么多的图书、杂志,非常宝贵”。他常把物理化学方面的新发展新成就介绍给我们,因此,我学会了掌握本门学科的最新动态的方法,开阔了工作思路。同时,他又教诲我们“继承性是科学的特性”,要我们对所做的工作发展过程一清二楚。例如对固体表面吸附最基本的Langmuir等温式,我就曾查阅了几十年的物化杂志。同时为培养我们思考和总结能力,每周要我们编写两页研究工作的收获和设想,通过这样的训练使我认识当前所做的表面性质测定不仅为经济建设服务,还将为后人提供一定的史料,由此加深了工作责任心,加深了“三严”精神的认识,逐步养成了认真细致的工作习惯。

如今,我已经退休10多年,新一代的化物所人风华正茂,正意气风发地为创建世界一流的研究所勤奋工作。在化物所新址(中山路457号)庭园中屹立着张大煜所长的铜像,他的精神永远铭刻在大家心中。

研究室向矗立在大连化物所园区的张大煜铜像献花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