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
微胶囊——打开神秘的生命之门(大连日报2005-11-04)
时间:2005-12-06    栏目:传媒视角

本报记者姜云飞 2005-11-04 www.daliandaily.com.cn

来源:大连日报

21世纪医学的发展已经使器官移植不再神秘。肝、肾、心的整体移植在技术上已不是难题,在临床中也屡有应用。这也使器官移植成为21世纪医学进步的主要特征。然而,整体器官移植在实践中具有难以解决的困难:首先可供移植的器官来源稀缺,而且治疗神经/内分泌疾病和基因缺损性疾病是无法靠整体器官移植来治疗的;其次为消除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患者术后还要持续注射免疫制剂———这笔花销常常并不低于器官移植的花费甚至更高,也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痛苦。 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解决这些难题? 在大连化物所生物技术研究部,马小军研究员和他的研究团队经过10年的努力已经找到了那道“大自然留下的生命之门”。他们掌握了一种利用微胶囊建立的免疫移植技术,这使得在组织、细胞水平的器官移植成为可能。 “简单说,就是将一种用人造材料与活体组织细胞结合制备的微囊化生物型人工器官成功地植入人体,并使其发挥希望的生理功能。”马小军说。 马小军和他的实验室与医学界专家合作是世界上最早应用这一技术进行灵长类实验和人体实验的;这些研究成果也使得我国率先把细胞移植用微胶囊材料与技术作为医疗器械并制定国家标准,因此,这一研究成果应是世界领先水平的。现在,他们正在积极筹划将这一技术产业化。按照马小军的时间表,预计5年后微胶囊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带来一次飞跃。 给外来细胞穿的“衣服” 让我们先说说什么是微胶囊。简单说,微胶囊就是一种球形膜,比如我们都知道的细胞膜。你也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特殊的大口袋。装在里面的东西,可以穿过口袋壁按要求出来;口袋外面的东西,也可以按要求放行进来或者被拦在外面。 “我们为什么要做器官移植?因为人体中某些原来的零件失灵了,所以得换新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缺什么补什么,坏了什么修什么。同样道理神经/内分泌疾病和基因缺损性疾病也是由于人体内某些组织活细胞不起作用而缺少某些必有的生物质造成的。比如糖尿病,是体内胰岛细胞缺损;比如帕金森氏症,是体内黑子细胞缺损。那么如果我们把具有这些功能的细胞植入人体,让它们替代原来的细胞发挥作用,病不就治好了吗?”马小军说。他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找到一个途径确保这些细胞成功植入人体并发挥作用。 “外来细胞进入人体不是一下就会被识破、消灭吗?那好我给这些细胞穿件衣服,让你认不出来,认出来也消灭不了,而且还要像螃蟹腿毛一样能判断环境变化并作出反应,也就是生物应答。” 海带、蟹壳提取物做胶囊 要找到这么一件“衣服”可不容易,它必须具备生物相容性好、免疫源性低,也就是不容易遭到人体免疫排斥的特点。经过实验我们发现,海藻酸钠和壳聚糖恰好各自表面分别带有高密度正、负电荷,经过改性处理后两种多糖物质可以在生理条件下反应形成微胶囊膜,这种微胶囊的生物安全性、免疫隔离性、生物降解性、强度等都适合于人体移植的要求。 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从那里来?其实咱们大连人最熟悉这些东西了。海藻酸钠是啥?海边那些烂海带的臭味就是它们造成的。壳聚糖呢?咱们吃剩的虾壳、蟹壳里都是这东西。“这两样东西来源丰富,可以变废为宝;合成后,结构清楚,非常理想,可以说是大自然给人类留下了这道生命之门。” 小胶囊未来治大病 先说个简单的。利用微胶囊能治糖尿病。我国目前有4000万糖尿病患者(世界首位),而且以每年200多万的速度递增。目前,糖尿病治疗主要是注射胰岛素替代治疗。病人痛苦、用药水平低、开支大、诱发抗药性、无法控制并发症。微囊化细胞移植则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此外,在微囊化药物控制释放,微胶囊介入治疗比如抑制肿瘤等领域也大有可为。可以说,微胶囊为人类打开了一道生命之门。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