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
年轻的心为“神舟”痴狂(大连日报2005-10-18)
时间:2005-10-27    栏目:传媒视角

本报记者阎红 2005-10-18 www.daliandaily.com.cn

来源:大连日报

化物所催化研究室科研人员集体合影。姚壮摄

由于肩负着调整空间飞行器的飞行轨道和姿态控制的重任,大连化物所研制的肼分解催化剂被形容为飞天之“舵”。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开始,化物所三代人为造“舵”无怨无悔地奉献才智。很多老科研人员早已两鬓染霜,陆续离开了工作岗位。现如今,除了几名老专家退休后被返聘留所工作外,肼分解催化技术小组20多位技术骨干全部是清一色的年轻人。1995年32岁之年成为组长的张涛博士算是组里的“老人”了,今年42岁,副组长王晓东今年32岁,接下来的就是1968年后出生的几位博士、硕士,最年轻的成员于1974年出生,今年刚满30周岁,整个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5岁。 朝气蓬勃的他们,充满了创新的活力;殚精竭虑的他们,为“神舟”痴心一片。成长篇:压担子给机会 当张涛挑起重担的时候,面临的是人才断层的局面:老专家到了快退休的年龄,新的技术骨干尚未成熟。在尖端科研领域,人才更是事业成功的第一要素,张涛一方面把老专家留下来传帮带,另一方面着手挑选可造之才,仅2000年他就一下子挑选了三名刚毕业的博士。 尽管所学专业与研究课题并不完全吻合,但这些年轻人成长速度之快还是令人吃惊。原因何在?用王爱琴的话说:老师们压担子给机会。没来多久,他们很快被委以重任,做独立项目的负责人,并配有不同专业技术结构的人给予支持。在一个项目中,王晓东半年时间里被一个难题困扰着:催化剂无法正常工作。关文研究员得知后,主动帮助他分析症结所在,查阅资料并亲自动手改进反应器的设计,终于使问题迎刃而解。 在这个研究小组,新鲜的血液不断补充进来,近20个更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走上了岗位。在这样团结合作、协同攻关的团队中,个人的成长不再是孤军作战。发扬篇:下气力求突破 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技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加快开发无毒、无污染、高性能的空间航天器的动力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宇航员的健康和更高水平科研的顺利进行。目前,大连化物所的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已将发展无毒推进剂催化分解技术定为新的研究方向。而这些任务已开始让比我更年轻的博士、硕士担纲了。”张涛对记者说。 由于课题尖端,可查的资料很少,无毒推进剂催化分解技术需要年轻人探索试验方案、试验条件、工艺路线,组装试验仪器设备同样需要他们付出艰辛的努力。目前,单组元过氧化氢催化分解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过氧化氢/煤油双组元无毒推进剂催化点火也告成功,预计这些技术将在“十一五”期间我国航天飞行器上得到应用。拼搏篇:图大业舍私利 “他们很敬业,很拼命,许多人根本就没有双休日。技术骨干中大约1/3是女同事,她们的孩子还小,经常生病,但没有谁因为这样的事向我请假。孩子的课业需要辅导,可她们也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副组长王晓东告诉记者。 在这个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肼分解催化剂的研制要接触毒性极强的肼及肼类化合物,工作人员长期从事此项工作,身体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他们心系飞天,毫不畏惧。 女博士丛昱告诉记者,发动机工作要通过点火热试,每次做实验时,都会产生犹如飞行器起飞似的巨大声音,一般人都会有五脏六腑被掏出来的感觉,并存在爆炸和燃烧的危险。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她从梦中仿佛出现的爆炸声中惊醒。“很少想到自己是女同志,没觉得有什么需要特殊照顾的。我只是觉得,要勇于承担责任,在前辈成果的基础上,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编者按 自10月12日神舟六号发射升空后的几天里,记者分别走进四位参与过神六研制的科技人员中间。在采访为神六乃至中国航天事业默默无闻地贡献力量的人们时,记者也在被一种巨大的力量感染着。这种力量来自于这些科技工作者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与责任感,来自于他们数十年无私奉献、甘作无名英雄的人格魅力与孜孜以求、严格谨慎的科学态度,来自于他们所代表的中国科技工作者一代代前赴后继、永攀高峰的拼搏精神;更来自于他们所带给我们整个民族的无比的自豪感与自强气质,来自于他们使我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产生的期待与自信。 壮哉,“神舟”承载他们的心血;壮哉,神州铭记他们的功勋! 关文 41年不敢有一丝松懈 文/图本报记者姜云飞

时间:10月14日下午地点:大连化物所会议室 10月14日下午,关文老人安排好了病中的老伴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此时,神六在茫茫太空已经平安地飞行了两天多的时间。控制神六飞行姿态的正是由大连化物所研制的肼分解催化剂。而关文老人是最早从事这项研制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之一。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关文见证了肼分解催化剂的诞生与发展。“从化物所出去的肼分解催化剂万无一失———我敢拍胸脯打包票。”65岁的关文豪气依然。 41年前,作为中国科技大学第二届毕业生,广州人关文被分配到大连化物所。从此,这个空气动力学大学毕业生与火箭、航天,与大连结下了不解之缘。41年里,他参与过固液态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参与过气动激光、化学激光的研究,参与过烧蚀材料的研究,在肼分解催化剂领域,他一干就是数十年。 认真,说来简单,可对于一项进行了三十多年的工作,始终保持认真,不出一点差错又怎能简单!“我们不能出哪怕是一点错误啊。出错,就是大事!”关老说,“我们研制的东西全部用于卫星、火箭等航天工程领域,任何一点失误都会造成国家和人民巨大的损失。所以我们不能、也不敢有一丝松懈。” 回首数十年的工作,关老说,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是在用拼命的精神在高精尖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竞争着。“比如催化剂的模拟实验,通常为了一个设计要求就要昼夜不停地做几十万次实验。在国外,他们使用自动化水平很高的仪器控制,可我们主要靠人来操作。”当中国的航天技术赢得世界声誉时,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却付出了几倍于国外同行的心血。 按理说,关老已经退休了。他身体不好,却还是被返聘,在研究室工作。据说,不久关老真的要离开他忙了大半辈子的研究室了。“身体需要休息了。”关老沉默一会儿,平静地说,“我跟领导说了,有什么事,我还是随叫随到的……我舍不得离开啊。” 让关老欣慰的是,年轻的科学家们正在继续着他这一代人的事业并不断地取得新的成果。“我可以休息了。”他说得很平淡,很欣慰,尽管有些许不舍。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