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
为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所夯实技术支撑
时间:2020-05-25    栏目:光辉的历程

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是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实现跨越发展的需要,也是顺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解决“卡脖子”等关键技术问题的必经之路。2008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全院技术支撑系统工作会议上指出:“技术支撑系统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平台,决定着创新的质量和效率。技术支撑系统薄弱已经成为我院实现跨越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尽快提升我院技术支撑能力已经变得日益迫切。”2009年,《中科院技术支撑系统建设实施方案》颁布实施,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建设正式启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能源研究技术平台于2009年底正式筹建成立。最初的构想是建立一个公共性的支撑平台,服务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和大连化物所各个研究单元,通过配置公用性的设备和引进高端大型设备,既满足常规性的测试需求,又有效支撑全所重大研究领域的关键性技术突破。

通过盘活所内资源,原八室应用催化研究室公共测试平台整体划归到能源研究技术平台,成立了公共分析测试组,由张青研究员担任组长并负责能源研究技术平台的筹备工作,这也是能源研究技术平台最早的发展雏形。经过两年的发展建设,平台于2011年通过中科院所级中心验收评估,获得择优支持,正式纳入到中科院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和考核之中,成为大连化物所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平台成立之初的规模体量还是很小的,资产不足2000万元,实验室面积仅约200平方米。在条件相对简陋的情况下,平台始终将满足用户需求、做好用户体验放在首位,为大连化物所中小规模课题组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也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开放共享、服务社会”的发展之路。

大连化物所历来高度重视公共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和发展,2011年,大连化物所将规划装修改造的能源基础楼(原膜楼)近1800平方米的空间划拨给平台统一进行规划建设。新实验室的设计、施工凝聚了平台人员很多的汗水和辛苦。为了设计出功能更合理、气路搭建更有序的实验室,张青带领组员发挥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精神进行反复论证考察,一趟趟跑施工现场,研究改造方案,设计图纸反复修改了几十次,注重每一个设计方案细节的落实和完善。历经一年半的装修改造,崭新的实验室终于在2013年初全面竣工验收。

接下来面临的又一个考验是仪器的搬迁工作。众所周知,贵重仪器最怕的就是搬家,如何最大限度避免仪器在搬迁过程中出现问题,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又一个难题。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仪器厂家工程师、平台人员和搬运公司反复论证制定搬迁方案,同时准备几套应急预案以备不时之需。在历时两个多月的仪器搬迁过程中,大家几乎没有睡过一天好觉,生怕哪里出现问题。用张青的话说,那几个月的感觉真是度日如年,一个人整整瘦了近十斤。最后,平台顺利完成了搬迁工作,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开放测试服务。所内各个研究组对平台搬迁给予了理解和支持,为配合平台仪器大搬家,很多课题组都自发到其他部门或者大连周边高校进行测试,大家毫无怨言。

目前平台在能源基础楼设有24个实验室、9个办公室,安置大型设备53台套,可同时容纳近百人开展实验测试。强大的科研基础保障使得仪器能够安全、平稳地运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科学实验的顺利开展,也使得平台有机会、有能力为社会企事业单位提供更便利的技术支撑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为了充分支撑研究所“一三五”规划,促进研究所重大科研成果产出,加大高尖端设备的引进力度,弥补院修购专项设备支持不足,所领导经过研究决定自筹经费建设电镜平台、质谱平台和核磁平台,总投入近1.2亿元,这样大的投入在中科院系统也是不多见的。尤其在电镜平台建设方面,为了充分满足高端电镜设备对环境的苛刻要求,所里自筹经费4800多万元,在西山湖园区建造了国内首栋防震、防噪音、恒温、低湿、低电磁背底的环境稳定的电镜实验楼。值得一提的是,在电镜实验楼建设过程中,苗澍研究员忘我的工作热情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给同事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和建筑工人一起打桩、浇灌混凝土,摸爬滚打,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施工节点,大家都开玩笑地称他“苗监理”。最终电镜楼在验收的时候,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设计之初的要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后续引进的高端电镜设备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基础保障,也为国内几所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此类高端电镜实验楼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经验分享,堪称电镜实验室建设的业内典范。

做技术的人讲求的就是认真严谨、踏实肯干,这种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和甘当“螺丝钉”的奉献精神为平台的发展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有了强大的科研基础设施保障,平台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十年时间,设备体量增长3倍至58台套,资产净值增长8倍达到1.7亿元,技术队伍增长8倍达到25人。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和中科院的高度重视,使得技术支撑平台建设迎来了十年黄金发展期;另一方面有赖于大连化物所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雄心壮志,让平台能够在一个很高的起点进行规划布局。结合大连化物所在低碳催化、燃料电池、储能技术等领域的传统优势学科,平台确立了面向先进材料制备领域建设战略性支撑平台的总体定位;并通过与东北区域中心各成员单位强强联合、资源共享,发展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材料表征综合性支撑平台。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比如技术支撑队伍还不够稳定,人才引进、培养和队伍建设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特别是在仪器研制、功能开发领域的基础还相对薄弱,对前沿科技的战略性支撑地位体现不明显等等。这些都是在未来的工作中,特别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地方。作为平台的一分子,我们要时刻牢记肩上的责任、面临的挑战,拿出“时不我与,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紧密围绕大连化物所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工作,攻坚克难,把技术支撑平台的整体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为大连化物所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科研机构保驾护航。

时值大连化物所建所七十周年之际,相信每一名化物所人都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奋斗在科技工作的最前沿,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创造出更多有利于国计民生、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成果,谱写更加华彩的篇章!

作者简介:

张青,1960年生于辽宁省,研究员,博士。现任大连化物所能源研究技术平台公共分析测试组组长。

赵旭,1983年生于辽宁省,高级工程师,硕士。现任大连化物所能源研究技术平台秘书。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