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建设一流科研人才队伍
时间:2011-02-24    栏目:传媒视角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党委

大连化物所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以任务带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化物所始终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积极探索人才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逐步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队伍。被授予“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中国科学院人才工作先进集体”、“大连市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以“百人计划”为牵引,完善一流人才引进机制

建立一流研究所,关键在于引进一批一流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进一步提升研究所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在设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岗位的基础上,增加了所级“百人计划”岗位,面向海内外吸引高层次人才,有力推进人才队伍多元化、国际化建设。

一是制定引才专项计划,满足高端发展需求。紧密围绕研究所战略目标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以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建为契机,增设所级“百人计划”岗位,入选条件与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条件基本相同,并首次设置了所级“工程类百人计划”岗位,确定人才需求重点,引进急需人才和关键人才。目前在所工作的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有38位,所“百人计划”入选者35位,为提升研究所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奠定了基础。

二是搭建事业发展舞台,全力扶持引进人才创新创业。设置特聘人才岗位,根据工作需要给予经费和条件支持,工资待遇采取协议制,帮助组建团队并委以重任,使入选者融入研究所,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以“特聘人才”方式从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引进杨学明研究员,为其提供了2000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和1000平方米的实验室,聘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研究所的支持下,研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相关研究成果两次被评选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已在《科学》(7篇)、《自然》(1篇)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杨学明研究员现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周光召基金会首届“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长江学者成就奖”、陈嘉庚科学奖。2008年,引进新加坡国立大学陈萍副教授领导的储氢材料研究团队。其团队工作进展迅速,主持承担了“863”和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本领域高档期刊上。陈萍研究员获得中国科学院项目“百人计划”支持,团队成员熊智涛博士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

三是提供全方位保障服务,促进引进人才健康成长。坚持用感情、待遇和良好的环境拴心留人,对新引进的优秀人才,所里提供30万元以上的购房补贴,为未落实工作的人才家属发放生活补贴和建立基本社会保险。对引进人才配偶工作的安排、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困难,所里都想方设法提供帮助,解决后顾之忧。

二、以“三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优化人才使用机制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实践人才使用“三项制度”,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保证了研究所科研、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

一是实行“竞聘上岗”制度,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根据岗位性质对岗位进行科学管理,岗位骨干人员由所长聘用;项目聘用人员由所长委托项目负责人聘用。竞聘上岗做到竞聘岗位公开,竞聘程序公开,竞聘结果公开,坚持以能力、业绩和贡献为选才标准,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为每位职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在76个研究组组长平均年龄只有43.5岁,最年轻的任组长时仅28岁,许多优秀博士直接被聘任为研究组组长。

二是实施研究组集群制度,促进学术领军人才加快成长。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组建研究组集群,发挥团队作战优势,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现在已经组建6个研究组集群。由刘中民研究员担任主任的低碳催化与转化研究中心,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制烯烃技术,采用该技术的世界首套年产60万吨烯烃的工业装置在包头投料试车一次成功,开创了煤基能源化工产业新途径,标志着我国煤制烯烃新兴产业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奠定了我国在世界煤基烯烃工业化产业中的国际领先地位。

三是实施研究员长期聘任制度,稳定科研骨干队伍。对在科技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研究员长期聘任,签订至法定退休年龄的聘任合同,给予相应的政策保障。目前长期聘任的研究员总数达到21位,约占研究员总数的1/5。

三、以“两个梯队”建设为重点,创新青年人才培养机制

青年人才是研究所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我们积极搭建平台,拓展空间,强化培养,不断加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两个梯队”建设,提升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三大平台”助推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梯队建设。设立创新特区研究组,成立4年内免考核,并给予科研经费支持,现已设立18个创新特区研究组。聘任研究组副组长,积极鼓励全所研究组设置副组长岗位,已聘任副组长24名,在研究组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研究组中设置项目骨干岗位,目前已聘任科研项目骨干69名,其中已有22人被聘任为研究员。

二是“三大举措”助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梯队建设。选拔品学兼优、科研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应届博士毕业生,破格聘任为所级“百人计划”入选者。积极选拔优秀青年博士,入所一年后通过考核者享受20万元住房补贴和10万元科研经费。2004年以来已选拔青年博士260余名,现有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所占比例超过40%,35岁及以下人员所占比例超过50%。大力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过程管理,提高博士后招收和培养质量,选拔优秀博士后优先留所,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增加经费投入,鼓励博士后科技创新。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