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
科技报国 成果辉煌—化物所60年科技创新暨十年知识创新重大成果掠影(大连日报2009-09/22)
时间:2009-09-27    栏目:传媒视角

本报记者 姜云飞 2009-09-22

来源:大连日报

1. 上世纪70年代,林一铮、谢淑英、李新培、邵守兰等在讨论工作。

2. 上世纪70年代,孙思远在做激光实验。

3. 阿尔巴尼亚人塔希尔在化物所读研究生,后成为阿驻我国大使。

4. 化物所石油炼制加氢催化剂研制取得突破。

5. 所区一角。

6. 中科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60年庆典大会。 李基富 摄

7. 两位英雄航天员应邀来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科技工作者交流对话。

8. 在航天模型展示厅里,科技人员向参观者详细地介绍了化物所的研究成果在我国“神舟”系列飞船上的应用。

姚壮 摄(本报资料片)

9. 干气制乙苯第三代技术工业应用捷报频传。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大连化物所提供

辉煌的科技成果:从1956—2008年共取得科研成果600多项,先后获得重大奖励194项,包括国家奖励80项,中科院、省部级一等奖56项。1950—2008年间,总计发表论文10745篇,仅近十年就有6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学术刊物上。截至2008年底,共申请专利2479件,获得授权专利1020件。

雄厚的科研实力:现有11个研究室,包括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正在筹建中。截至2008年,拥有正副高级科技人员260人,其中研究员88人,先后有14位科技专家当选两院院士。作为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博士生导师67人,在读研究生699人,在站博士后45人。

这就是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创建于1949年3月的大连化物所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以任务带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60年来,大连化物所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展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逐渐在催化化学、工程化学、有机合成化学、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以色谱为主的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等学科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上世纪50年代,大连化物所研制成功“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和“七碳馏分环化制取甲苯”等多种催化剂,满足了国家迫切需求。上世纪60年代,加氢异构化催化剂研制成功,被用于制取低冰点航空煤油;合成氨原料气净化新流程研制成功,使我国合成氨工业从上世纪40年代的水平一跃进入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上世纪70年代,全面开展了航天氢氧燃料电池的研究工作,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了用作航天器及卫星主体能源的两种电池系统,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上世纪80年代,成功地开发了中空纤维氮氢膜分离技术,用于从合成氨驰放气中回收氢气,填补了国内空白。上世纪90年代,成功开发了具有我国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催化裂化干气制乙苯技术,开辟了一条合理利用炼厂气资源的新途径。此外,大连化物所短波长化学激光的研究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98年,大连化物所成为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重新确立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以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研究为主导,坚持资源环境优化和生物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的战略目标,重大原创性成果进一步涌现。在庆祝新中国及建所六十周年之际,化物所对其中遴选出的十大重大科技成果进行了表彰。它们每一项都代表了我国乃至世界科技创新的高峰。

■紫外拉曼光谱仪研制及其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科学仪器,支撑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研制成功紫外拉曼光谱仪,解决了国际催化领域若干重大难题,并实现了仪器的产业化应用,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冲向世界领先水平。

■干气制乙苯气相烷基化与液相烷基转移组合(第三代)成套技术

谁没有见过石油炼厂的火炬?但那是一种浪费。如今,曾经白白烧掉的干气,已经变成了宝贵的乙苯。干气制乙苯是我国石油资源综合利用自主创新的一颗闪亮明星。

■H70燃料分解催化剂

银鹰腾空,剑指蓝天。当一架架歼十飞越长空,保卫我们伟大祖国的时候,我们满怀骄傲,H70燃料分解催化技术正在为我们的银鹰保驾护航。

■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

二十多年的坚持,几代科研人员的努力,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工业性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实施石油替代战略中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在煤制烯烃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氧碘化学激光系统(研发与技术集成)

这项成果神秘异常,即使在喜庆而隆重的颁奖现场,能够透露的也只有一句话: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研究

从宏观到微观,从分子到原子,化学反应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人类目前还不能给出非常准确的答案,但我们在化学反应过渡态方面的探索,已经成为科学世界的先锋。

■千瓦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当奥运的主题曲在全球唱响,装载着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绿色”汽车穿行于奥运会赛场。66天,4500公里的无故障运行,凝聚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研究团队的期盼和梦想。

■甲烷直接活化制甲醇和芳烃

当甲烷制芳烃的反应收率不断提高,当甲烷在低温被转化成甲醇,当中国的科学家一次次走上国际学术会议的演讲台,我们知道中国人已经接近或触摸到烷烃活化尤其是甲烷活化这一化学的“圣杯”。

■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几个前沿问题的研究:理论与实验

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理论指导实验,实验促进理论。这项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发展,提高了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增加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微流控芯片系统

微流控芯片又称芯片实验室,是二十一世纪的前沿科学技术。经过十年的努力,目前大连化物所已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流控芯片系统,推动了学科建设,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