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
从MTO到DMTO—— “以煤代油”技术新突破(科技日报2007-11/18)
时间:2007-11-23    栏目:传媒视角

本报记者姜海

前不久,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传来一条令人激动的消息,该所与神华集团合作的年加工甲醇180万吨、年产烯烃60万吨的大型生产线在内蒙古包头市动工建设。而在此前,运用同样技术的“陕西榆林20万吨/年煤基烯烃工业化示范项目”也已经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工艺”在世界上首次正式应用于规模化工业生产。专家们认为,此举对我国综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烃生产原料多样化、实现“以煤代油”的战略目标无疑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在我国,煤炭与天然气资源的储量占到世界总储量的1/6,煤是我国在世界上真正占优势的资源。为此,中央提出加快发展以甲醇、乙醇、二甲醚、煤制油等作为石油替代品的计划,并将煤化工技术列为国家科技攻关的重点之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科院明确提出由大连化物所承担甲醇制取低碳烯烃过程(MTO)的研究开发工作。 MTO的主要原理是从煤出发经合成气生产甲醇,再由甲醇转化为低碳烯烃(主要成分为乙烯和丙烯),然后应用于其他化学用品和工业用品。目前,从煤出发生产甲醇各国已经有成熟的技术,但是把甲醇转化为低碳烯烃,许多国家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在我国,这一项目已经完成工业性实验,3吨甲醇可以生产1吨乙烯和丙烯,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甲醇转化制烯烃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催化剂,催化剂的性质和性能将主要决定着MTO新工艺技术的发展方向。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在加强MTO技术推广的同时,又积极探索和发展新一代的催化剂,并申请了专利,从根本上保持MTO技术的持续领先,并将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或二甲醚)转化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命名为DMTO技术。 该所副所长、研究员、学术带头人刘中民认为,“从MTO到DMTO,一是从化学原理上,甲醇变成二甲醚用的是同一个催化剂,工艺设计有了创新,DMTO同时含有甲醇和二甲醚转化两个技术。二是出于商业行为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考虑,体现自己的特色,所以起了个工艺代号,加上的这个D,本身是二甲醚的英文字头的缩写,我们称之为二甲醚或者甲醇制烯烃;D也隐含着‘大连’的意思。” 目前,能源短缺已经成为摆在世界各国政府面前的难题,开发各种各样的新能源也已经成为众多科研院所的新课题。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乙烯供需缺口将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而DMTO技术应用和推广后,每形成100万吨生产能力可以减少数百万吨石油消耗。刘中民认为,国家煤化工的发展方向是明确的,煤制烯烃是其中的关键过程之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在催化剂、反应工艺等“以煤代油”的核心技术方面在世界保持领先,因此完全有能力为国家煤化工行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